文章摘抄网 >地图 >教案 >

八年级物理优秀教案

八年级物理优秀教案

时间:2024-04-21 作者:文章摘抄网

相关推荐

[教案]八年级物理优秀教案优选。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是优秀的教案编写,怎么样的教案才算是好教案课件?您所需要的“[教案]八年级物理优秀教案优选”栏目小编已经准备就绪,希望您能从本文中找到所需的参考信息!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在中国的铁路运输网上指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的名称。

【教学目标】

1、运用图文资料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大致分布格局。

2、举例说明交通运输的作用,并说出我国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重点)

3、运用中国的铁路运输网图,分析铁路网东西分布疏密的原因。

4、在中国的铁路运输网上能够指认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的名称。(重、难点)

【教学模式】“新课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归纳-有效训练”五步教学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教具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地理助学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入欣赏歌曲《天路》,并配以青藏铁路图片让学生感觉到我国交通事业的飞跃发展。

问:大家每天是如何来上学的?此外还有那些交通工具?

有句话说的好“要致富,先修路”。看来,我们出门无时不刻不依赖于交通。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中国的交通运输的有关问题。学生听歌曲回答

骑自行车、步行、乘车

火车、轮船、飞机

联系实际设计教学,有亲和力,易于学生接受。

承转过渡交通运输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说我们的祖国像只雄鸡,各走向的山脉是支撑这只雄鸡的骨架,那么纵横交错的交通运输线就是这只雄鸡的经脉。

交通运输所运送的是“人”和“物”。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古代交通运输和现代交通运输的差别,并补充地铁、管道也属于现代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工具的不断发展,证明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上运输兼顾货运与客运,管道运输只能用于货运

播放有关铁路运输的录像,让学生直观感受交通运输的现状。纵横交错的铁路线构成了全国交通运输网的骨架,认识了铁路干线,就能认识全国的铁路网,进而认识全国的交通运输网。自学完成现代交通方式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五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总结出铁路运输是我国各种交通运输中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观看中国铁路线图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读图和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以及分析判断能力,最终提高学生阅读图文内容的能力。

承转过渡目前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都是铁路运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铁路运输发展很快,通车里程不断增长,已形成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网,下面我们认识我国的主要铁路网。

编辑推荐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集锦12篇)


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一个精心制作的教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老师怎样做好优秀教案课件呢?文章摘抄网的编辑为您提供了一些关于“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的精心编辑内容,建议收藏此页以备后续查阅所需!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板书文题)

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多媒体显示: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1.多媒体显示白洋淀优美风光,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

提防(dī fɑnɡ) 竹篙(ɡ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2.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明确: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运干部。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系。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接着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续说下文。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大追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读这篇小说的感受,要求同学用“我喜欢 ,因为 ”这样的句式说话。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因为他孤身一人捉弄并战胜十几个鬼子,本领神奇。”

“我喜欢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俊女子,因为她们小小年纪便投身革命,大菱受伤后表现得异常坚强,是个真正的革命战士。”

“我喜欢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因为它富于诗情画意,比如‘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我喜欢小说把严酷的战争与温柔的水乡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因为它具有一种摇曳的美。”

……

2.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1.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2.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 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2)“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熟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那个早晨,五个红军决定要偷袭这座桥。他们必须先爬过一块不很大的方场。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那第五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死者,我们在连部的花名册上知道他叫契柯拉耶夫,19日早上战死于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连长得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因此他说,这时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耶夫的尸首,等明天攻下桥后再埋葬他吧。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谁也不会想到,这里还有人住着。

然而,在这堆瓦砾下边的地窖里,有一个叫做玛利·育乞西的老妇人住在那里。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

老妇人育乞西本来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层,这是她的死了的男人守桥的更夫留给她的。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进地窖去的第四天。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见五个红军爬到了方场上,方场和她之间只隔着一道扭曲了的铁栏杆。她看见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了这五个红军,炮弹纷纷在他们周围爆炸。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失去了知觉。

她醒来的时候再朝那边看,五个红军只有一个留在方场上。这个红军侧着身子躺着,一只手臂张开,另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点儿。老妇人叫了他几次都没有回答,才知道他已经死了。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那个苏联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周围是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过去。她太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她终于站了起来,离开了那死者。走了不多几步,她马上找到她要的东西了:一个大的炮弹坑。这是几天之前炸出来的,现在,那坑里已经积了些水。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到底,她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然后,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这么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老妇人还没有满意。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土来继续盖上去。几小时的工夫,她一捧又一捧,竟然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天快要亮了。蜡烛也快要燃尽了。老妇人在地上到处找,终于找到了一小片带锈的洋铁。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劲把这片洋铁弯成了半圆,插在蜡烛旁边的泥土中,作为挡风的屏障。布置好了,她站起身来,仍旧慢慢地穿过方场,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拂晓前,契柯拉耶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那座桥。

隔了一两个小时,天色已经大亮。红军的坦克紧跟着步兵过桥去了。战斗在河的对岸进行着,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这时候,连长派了几个士兵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战死的战士一同埋葬。

那几个士兵到处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可是找不着。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起来。

“看呀!”那红军说。

大家都朝他指点的方向看。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这一新闻文体的特点。

2.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3.透过行为领悟人性善良的本质,让学生体会向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学习通过反复、细节描写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地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下面让我们走进这篇通讯报道——《蜡烛》

这篇通讯的作者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当时他秋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今天,在这里,我就来扮演西蒙诺夫,让我们通过合理的想象,还原一下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过程。

“你好,可爱的战士们,我是记者西蒙诺夫,你们真的很英勇,我听说在战场上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你们能给我讲一个吗?”

“这个故事真的非常感人,但是因为我要写的是一篇通讯,所以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非常的准确,所以我可以再核实一下这几点吗?”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

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

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1)“我想请问战士们,你们认为这个南斯拉夫的老妇人与我们的红军战士素不相识,她为什么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埋藏我们的战士?”——对战士的崇敬与哀悼

(2)“我们出兵南斯拉夫,老人埋葬烈士的深刻意义在什么地方?”

——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老人和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对和平的共同的渴望

(1)“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可是我要突出哪些因素,才能达到更为感人的艺术效果呢?”

(2)“那么,我们给这样一篇文章起个什么名字呢?为什么吗?”

蜡烛——象征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

“谢谢大家,那我这就回去赶快完成篇文章。”

一个女孩拾金不昧把钱还给失主。我们为这样一个平凡又感人的小故事设计一些感人的因素。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教师要加强文本知识与学生日常经验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拓展延伸到现实,联系现实谈认识看法,利用文本信息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如学习《蜡烛》一文可延伸问:战争还会给人类带来什么苦难?联系你在报刊杂志电视上看到过的事件谈谈看法。学了《台阶》后拓展问:台阶与人的品格、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文本信息作为激发学生思考的食粮,扩大体验的范围。又如,学了诗歌以后让学生设置某种陈述环境,从诗中选取诗句加以运用,缩短诗歌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增强活动的刺激感。

议读课型──议读贵在活跃思想。数、理、化、史、地、生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与掌握教材中的定理、公式、年代、人物、事件,唯独语文课可以大胆超脱文本,作心灵的远游,不需要记住其中人物的名称、性格、段落大意、写作特点,而主要为了逐步学会阅读运思的方法。议读课的落脚点还在于“读”字,读出原汁原味来,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碰撞出火花,产生共鸣,从而发现文章的质美理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述,并与同学分享阅读感受。而讨论的目的是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表述观点,听取意见,记录要点。让学生质疑讨论,并不是放羊,老师要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力求每个问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从局部到整体,由浅入深。比如:八年级上册第 3课西蒙诺夫的《蜡烛》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概述课文内容后,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2、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3、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

〖如何让语文课导入语更具吸引力·启迪之美〗

诙谐明快的导入语,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一位教师上西蒙诺夫《蜡烛》一文时导入语是这样的:“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有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这是为什么?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吧!”这样学生就很自然的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了,从课文中拾取疑点,启迪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使讲课有了一定的思路。

以上总结的几点课文导入语,意在启发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实践总结,每一堂课成败与否,好的开头是关键。只有设计好美的导入语才能使每一节课生动自如。

〖“把谎话说得圆”──关于文学作品艺术真实性问题的一点思考·教师应如何处理学生对小说艺术真实性的质疑〗

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性的质疑通常会出现下列情况:首先,学生基于其知识水平及生活阅历所限,有时候对小说的艺术真实性还缺乏客观理性的把握,把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彻底等同,因而可能产生一些偏颇的看法。在这种时候教师要对学生不正确的看法要给予纠正。如《背影》一文,有学生就会认为这个父亲买橘子是违反了交通规则,月台上肯定有警察,怎么就没来干涉呢?这里涉及的就是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随意移植而造成的对艺术真实性的错误判定。其次,学生如果对作品艺术真实性的质疑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教师一方面要给予肯定,另一方面可尝试引导学生对情节进行适当的修改,尽量“把谎话说得圆”。

那么谎话如何才能说得圆,让人信以为真呢?亚理士多德就此问题也曾说过自己的见解:“把谎话说得圆主要是荷马教给其他诗人的,那就是要利用似是而非的推断。如果第一桩事成为事实或发生,第二桩即随之成为事实或发生人们会以为第二既已成为事实,第一桩必已成为事实或已发生。”这些话通俗地说就是要把前后事件细节的联系把握好,作品的艺术真实性就能够较好的体现出来。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西蒙诺夫的《蜡烛》为例,学生普遍认为:攻击方场的炮火如此猛烈,一个年迈的老妇人在方场上呆了大半天竟然安然无恙实在不可信,难道炮弹都长了眼,预知到老妇人身上将要发生感人的事而“手下留情”了吗?的确,这篇课文给人的感觉就是把生活写得太光滑,太有条理,让人摸不到生活本来的毛茸茸的特性,反而留下了编造的痕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讨论情节的可信度问题,然后可以让学生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从细节入手提出修改意见。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再创作的热情,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事实上,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不可能都毫无瑕疵,诚实客观的对待这些瑕疵反而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了思想的灵光。“把谎话说的圆”就是我们把“瑕疵”之美进行到底的大胆尝试!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课文,讲述的都是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我先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认为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作者与一位普通的三轮车夫交往的故事。文中的主要人物老王的突出特点就是命苦心善。作者就是通过写与老王平平淡淡的交往中来体现了老王的不幸之至和善良之至,不仅如此,还可看出“我”或“我们”的同情心和爱心。从深层次讲,这是不幸者对厄运中的人的爱,也是厄运中的人对不幸者的爱,这是人间至情之爱。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我所面对的学生这样的,他们在亲情的体会上还不是很深刻,生活阅历尚浅,不容易体会到文中深深的人间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惶恐、荒僻、滞笨、愧作”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他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老王这个人物身上,理解他的爱心、善心、同情心,品味作者的仁爱精神。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与老王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教学难点则是理解本文的主旨,体察作者的爱心;揣摩重点语句,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将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课我将采用谈话导入,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哪个人让你难忘,或许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却做过让你极为感动,或者心生愧疚的极为难忘的事?进而导入新课《老王》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学习。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能够激起大家的兴趣,引发大家的思考,并且能够很好的为讲解文章奠定情感基调。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生活,关注生活,去感知并且珍爱生活。

(二)诵读训练,初步感知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首先我会示范朗读,然后通过自读、齐读自由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在学生读之前,我会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1)了解作者杨绛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2)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我”与老王的交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写作背景,既可以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还可以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合作学习,重点感悟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出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给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讨论文中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一家对老王怎样,具体表现在哪些事上。这些问题的设置将学生引到文中的细节,深入文本,体会细节的张力,感悟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心。

(1)作者一家对老王怎样?具体表现在哪些事上?又表现出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

(2)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3)作者夫妇已经很关心老王了,为什么还在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4)深入分析老王这一人物形象

作者回忆了老王一生中哪几个生活片段?体现老王什么样的性格?这些片段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又紧扣文本,且加深了学生对老王这一形象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设计意图:这三个题目逐层深入,既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善,感受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心。又激发学生的爱心,领会本文的主旨。这进一步深入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本文教学的重点。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着重引导学生从老王的形象出发,谈谈自己学了这篇文章的收获。通过小结,了解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设计一个开放式的作业: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这样设置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由讲解的重要内容构成,直观简洁,结构清晰,突出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4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五首》。

二、《野望》

1、资料助读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王绩爱好广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诗歌。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基础知识

东皋(gāo)徙倚(xǐyǐ)犊(dú)

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小牛。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诗歌赏析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高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4、小结

全诗起句写傍晚在东皋伫望,次句写望后产生的寂寞惘然心情。三、四句写晚景,用“树树”“山山”“皆”“唯”极写“秋色”“落晖”的浓重。五、六句通过人事活动,进一步写晚景。最后两句说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作者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三、《黄鹤楼》

1、资料助读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2、基础知识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平野。川,平野、平地。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3、诗歌赏析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的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4、小结

此诗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视野开阔,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的绝唱。本诗描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壮丽景色,借神话传说黄鹤一去不返空留悠悠白云,表现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思想,抒写了作者怀家思乡的深情。全诗气象雄浑,意蕴深厚。

第2课时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一、《使至塞上》

1、资料助读

王维(701—761),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2。基础知识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居延:地名。此处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征蓬: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长河:指黄河。

3、诗歌赏析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记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的。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诗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4、小结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二、《渡荆门送别》

1、资料助读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2、基础知识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海楼: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蜀地,把蜀地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3、诗歌赏析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4、小结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三、《钱塘湖春行》

1、资料助读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基础知识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春时初来的燕子。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没(mò):隐没。

足:满足。

3、诗歌赏析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的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览全湖之胜。只见绿杨阴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4、小结

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严谨,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清新,堪称吟咏西湖的名篇佳作。

四、课堂小结

这一课我们学习的五首诗歌,情景相生,情理交融。它们好像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道五彩画廊,或沉郁豪放,或抑郁豪爽,或激昂慷慨,或乐观旷达,或深沉感慨。看着,读着,品着,我们似乎走进了时光隧道,走进那纷扰的历史中,与诗人们一同忧伤一同嗟叹。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将会更加勃发,精神将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5

拟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听读、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品读揣摩→迁移”的教学模式,感知、品读中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说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芦花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习的情境;采用听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既是因为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也是根据课文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又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的特点,试图培养学生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课文内容,又能通过适当的朗读品味、体验,培养语感;教学模式的制定则是根据情意原理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根据学情,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在理清记叙要素基础上把握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复述,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6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①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①,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

老头子很喜欢这两个孩子: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孩子们在炮火里一直没安静过,神经紧张得很。一点轻微的声音,闭上的眼就又睁开了。现在又是到了这么一个新鲜的地方,有水有船,荡悠悠的,夜晚的风吹得长期发烧的脸也清爽多了,就更睡不着。

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在敌人的炮火里打滚,在高粱地里淋着雨过夜,一晚上不知道要过几条汽车路,爬几道沟。发高烧和打寒噤②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一心想:找队伍去呀,找到队伍就好了!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发烧的手浸在清凉的水里很舒服,她随手就舀了一把泼在脸上,那脸涂着厚厚的泥和汗。她痛痛快快地洗起来,连那短短的头发。大些的轻声吆喝她:

“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

老头子说: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声。老头子说: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他蹲下去,撑着船往北绕一绕。黄色的光仍然向四下里探照,一下照在水面上,一下又照到远处的树林里去了。

老头子小声说:

“不要说话,要过封锁线了!”

小船无声地,但是飞快地前进。当小船和那黑糊糊的小火轮站到一条横线上的时候,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不动了。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

子弹吱吱地在她们的船边钻到水里去,有的一见水就爆炸了。

大女孩子负了伤,虽说她没有叫一声也没有哼一声,可是胳膊没有了力量,再也搂不住那个小的,她翻了下去。那小的觉得有一股热热的东西流到自己脸上来,连忙爬起来,把大的抱在自己怀里,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

“她挂花①了!”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②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③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①,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7

一、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体会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蕴含深情的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会分析文中人物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培养尊重、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的精神。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的心理描写,理解作者矛盾的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传统习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对于旧历新年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感受新年浓浓的节日气氛,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新年景象,通过引导学生讲述过新年的事情,渲染节日气氛,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过年的情景之中。

2.讨论点拨法。对于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矛盾情感,老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及作者自身情况探讨。

3.品读鉴赏法。学生通过多次默读和自由朗读体会文中情感,感受节日气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过春节的有关图片或视频)

师:看到这些画面,你一定不会陌生,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学生一般都知道是春节的景象)

师:大家说说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你过春节时心情怎样?

(两三个学生谈谈)

师:确实,说到过节,大家都很兴奋,都很激动。我们中国,过节的习俗由来已久。在过去人们是怎样过节的,他们的心情会和我们一样吗?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林语堂先生去感受感受上世纪30年代他“庆祝旧历元旦”的氛围吧!(打出题目《庆祝旧历元旦》)

二、整体感知

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1、文中的“旧历元旦”究竟是什么节日?

2、“旧历元旦”有哪些习俗?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读书,老师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生读后基本上能回答:“旧历元旦”就是现在的春节。文章写到的“穿好的衣服,停止营业,闲逛,赌钱,打锣,放鞭炮,拜客,看戏”“红色春联贴满在每家门上”“街头屋前,到处是爆竹声,充塞着硫磺味”“春联、年夜饭、鞭炮、红蜡烛、福建橘子、清晨拜年”等等,这些景象和我们现在的春节景象基本一样。

三、素养提升

1、再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为几部分?

(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具体是几层不是很重要,但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其是否把握文章脉络。分两部分可以,分三部分也可以)

第一部分(1-3段):总的写过旧历新年的习俗。

第二部分(4-5段:政府及我对旧历新年的态度。

第三部分(6段-末尾):具体记叙廿四年过旧历新年的经过。

(或者:第一部分:(1-5段):总的写过旧历新年的习俗。

第二部分:(6段-末尾):具体记叙廿四年过旧历新年的经过。)

2、精读重点段落(6段-末尾),理解作者情感。

(1)文章6段之后具体记叙廿四年过旧历新年的经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勾出表明顺序的标志性词语!

一月初、一星期后、二月一号、二号、到二月三号、早餐后、中饭时、下午三时、五时、五时半、六时

(2)在第5段中作者说“我在过新年时大失所望”。他真的“失望”了吗?作者过新年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勾出表明作者情感态度的词句!

我并不要旧历新年----这是我屈服的开始----儿时情景不自禁地出现在我眼前----我很激烈地感到我像一个罪人-----心旌显得有点动摇,但还能坚持-----我的科学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虚空了------那不是我的科学意识,一定是另外一个意识-----向我的意识深处进攻------我不自觉的感觉到很愉快

(4)怎样理解作者过新年时的矛盾纠结的情感?

这一点对于学生应该是一个难点。可以分两步引导学生理解:

A.结合林语堂《纪元旦》一文理解。学生阅读《纪元旦》一文,看看当时作者写此文时的情感。

学生可理解到是作者既想玩耍又想工作,所以内心烦躁矛盾。

但真是如此吗?试比较两文,看看两篇文章有很多相同的内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可见此文是作者加以修改了的。比较本文和《纪元旦》,看看课文与《纪元旦》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读后不难发现,课文中多次提到“科学”“理智”“守旧”等词句,如“中国政府早已正式废除阴历新年,但阴历新年依然故我,不曾被废除掉。”“我是个极端摩登的人。没有人可以说我守旧。我不懂遵守旧历,而且还喜欢倡行十三个月的年历,每月只有四个星期或二十八天。换句话说,我的观点很科学化,很逻辑化。就是这点科学的骄傲,使我在过新年时大失所望。每人都假装着庆祝,一点没有真感情。”“科学的理智教我不要遵守旧历,我也答应照办。”“似在嘲笑我的科学理智。那时我的科学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虚空了。”“那不是我的科学意识,一定是另外一个意识”

由此可想,作者写此文一定有深刻的意图,那他究竟要表现什么呢?那就要看看林语堂所处的时代吧!也许会帮助我们理解。

B.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师问:课文写于那一年?(提示学生在《纪元旦》一文中找到写作的时间!)

写于廿四年(民国二十四),即1935年,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呢?

老师介绍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剧,国民党政府文化专制主义政策日益加强,在亡国灭种的外患内忧催化下,中国知识界先进分子的民族和民主意识被唤醒了(林语堂就是其中一员)。在五四运动后,即20世纪30-40年代又发生了一个“新启蒙运动”。新启蒙运动倡导自由、理性,主张科学的逻辑思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要求以西方文化代替中国旧有的文化,但是新启蒙运动者则是力求辩证对待中西方文化,他们认为,一种新的文化的出现,是综合了多种不同的文化产生出来的。新启蒙运动是一场民族的科学的民主主义文化运动,运动中对中西方进行了全面考察和区别对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辩证的继承,并结合符合中国特色的外来文化,促进了新的文化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它所要造的文化不应该只是毁弃中国传统文化,而接受外来西洋文化,当然更不应该是鼓手中国文化,而拒绝西洋文化;而应该是各种现有文化的一种辩证的或有机的综合。(部分摘选自《20世纪30年代新启蒙运动浅论》)

课文其实就可见到当时时代的印记:“中国政府早已正式废除阴历新年”“我的观点很科学化,很逻辑化”“科学的理智教我不要遵守旧历”。

了解了时代背景,那同学们觉得本文要表明什么思想呢?

(学生探讨发言)

老师总结归纳:阳春佳节的意味,迫着人喜跃,科学的理智无法镇服心灵深底的荡漾,是应该做理智的动物呢,还是应该做近情的人呢?作者在文中一直矛盾纠结,但最终理智抵制不住节日的浓厚气氛,被周围人们的欢愉所感染而不自觉地沉浸在愉悦之中。可见,我们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早已深入人心。走进新时代,接受新思想不是要否定旧的一切文化一切思想,尊重人们的思想情感,尊重传统文化是在20世纪30年代处于新启蒙运动中的作者所要倡导的吧!

(5)拓展延伸

传统文化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它为何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值得我们去传承?你能否通过本文的阅读找到人们喜爱春节的些许原因?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通过作者对人们过旧历元旦的描述,探讨春节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学生交流后,可归纳出几点:A.热闹喜庆;B.寄予人们美好的祝福与愿望;C.是生命复归的日子;D.有着自由、民主、平等

是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尊重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我们的民俗文化的观念也越来越强,比如,每年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国家要放假,我们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都表明我们国家及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的尊重。

3.体会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作者运用有何特点?

表达方式:用了记叙、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形象)、抒情等表达方式。(举文中语句说明!)

特色:记叙:既有概括叙述又有细致描写;

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形象;

抒情:作者情感的抒发多和记叙描写相结合。举具体语句分析!如:

A.五时炒年糕吃,满房是水仙的芳香,我很激烈地感到我像一个罪人。“我不准备过新年”我下了决心说,“晚上我要出去看电影。”

B.“谁给她穿的新衣服?”我责问,心旌显得有点动摇,但还能坚持。

C.六时发现蜡烛台上点起一对大红蜡烛,烛光闪闪,似在嘲笑我的科学理智。那时我的科学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虚空了。

D.一时鞭炮声音四起,一阵阵的乒乓声,像向我的意识深处进攻。

E.在一片乒乓声中,我坐下来吃年夜饭,我不自觉的感觉到很愉快。

四.总结:

我们通过作者对过旧历元旦的习俗及自己过旧历元旦过程中的矛盾复杂的心情的描述,感受到了新春佳节浓浓的节日气氛,看到了中国传统习俗及传统文化的魅力,懂得了应该尊重并传承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五都镇中学的语文老师李敏,今天很荣幸和大家共同来交流网络教学模式下的语文教学思路和具体做法。我说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蜡烛》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深入地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蜡烛》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挣扎的老妇人几乎耗尽所有的心力埋葬苏联红军,并将一对凝结着爱的蜡烛点在红军战士的坟头的故事。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超越国界的母爱,欣赏文章悲壮的意境,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新课程目标定位是三个维度合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合一。新课程要求由原来的以文本为主转到以学科课程发展为主,以理解内容为主转到语文能力发展为主。以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静态的分析和训练为主,结果必然导致无效重复,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转到动态的体验感受为主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动态的四个层次:沉浸——体验——感悟——思辩。因此,我给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b、了解文章中“蜡烛”故事的写作背景,了解通讯这种体裁。

c、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体验感悟课文中超越国界的母爱并主动与他人利用网进行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给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体会文章深厚的思想感情,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要让他们自己去通过互联网查找这一相关信息。

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初步具备利用网络的能力,但上课时不能信马由僵,老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查找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另外,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体验、欣赏、评价文章的能力,只要激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想。老师要鼓励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诗情画意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心灵体验阅读教学法,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学习以及网上讨论法。诗情画意导入法其实就是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为学生沉浸到课文意境中去做一个铺垫。

自主阅读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实践,由整体感知到深入地品味文章的意蕴。心灵体验阅读法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语言的深邃的内涵,体验作品展现的生活,体验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

自主合作学习和网上讨论法基本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自主阅读和心灵体验的过程中都要用上,主要是让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都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向学习者,核心在于学习者主动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融合的过程,因此网络教学正是适应了建构主义理论的需要。

网络教学模式有两种形式:即集体教学模式和自主教学模式。我这节课采用的是网络教学模式中的集体教学模式。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在课间和预备铃时间里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听歌后的感受。老师随即深情地告诉学生:在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也有一位“妈妈”,有妈妈的地方就有烛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一片温暖的烛光里。

由此引出课题《蜡烛》。这是老师为学生创设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并为下面课文的意境营造氛围。

之后是提出任务:登陆局域网,利用网络搜索《蜡烛》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西蒙洛夫的简介。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惨烈,这与前面老师创设的烛火的温馨情境形成极大的反差,了解作者也能为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打下基础。要求在3到5分钟内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在老师的课件上浏览相关资料,老师要及时监控这个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起一个保障作用。

(1)引导学生听读课文配乐朗诵,这是老师利用网络为学习提供的学习资源,要求积累生字词,快速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听完之后口述故事梗概。

(2)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复习并运用记叙要素这一知识点。

(3)自由精读,品味细节。组织学生大声诵读出令自己感动的文段,并将自己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以评论的方式发表。并与同学交流。在自由精读细读品味这一小环节里,我设计的是传统教学形式与网络相结合,可以口头发表,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交互作用,在网络上进行评论,写下自己的真切而深刻的感悟。

(4)通览全文, 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会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设计用利用网络来帮学生突破这个难点。在这一小环节里,我设计是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每个小组同学的搭配是自由搭配,因为在网络教室了是不受空间限制的。先学习课文动作心理活动的写法,然后让学生结合平时实际观察写一个片段,在小组内先交流,并把同学认为不错的片段提交的公共平台上供大家欣赏学习。对写得好的同学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对其他同学也提供了一个现场学习的机会。

我设计这一环节大致用时25分钟,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体验文章深厚的感情,并交流相互的体验,相信学生会体验到炮火的疯狂,战争的残酷,体验到老妇人对红军情同母子的爱与尊敬,感受到生命的美和爱的力量,从而树立和平的信念。并利用网络突破这节课的难点,学会用动作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这个环节同样是小组讨论学习,小组同学有比较简单的问题,小组内先行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上来,大组讨论解决。老师也可以参加进同学的讨论中并及时地进行指点。老师预设的疑问,看学生有没有提出,没有提出的话,老师也可以将问题提交,让大家来讨论。我预设了这样的两个问题:

1、文章为什么要反复写炮火、蜡烛、围巾?

2、文末为什么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在深入讨论了这两个问题,再探究文章主旨升华感情就水到渠成了。

在网络环境下的交流,有学生个别对个别的交流,有学生对老师的个别交流,还有公共平台上的共同交流。最后老师对整个过程要有个点评,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对全班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有多少学生积极参与 谈论,问题回答是否正确;有多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问题回答不很恰当,学生是否最终完成了对所学 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一环节里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探究创新的精神。

这一环节里,我给学生准备的创新作业是:如果那位年轻的军人的亲生母亲后来读到了这篇通讯,她会有怎样的感想?请你以她的口吻给玛丽育乞西写一封信。相信同学对这个作业会比较感兴趣的,也能让学生思维更加开阔,并且学习设身处地的考虑问题。当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上网查找本课相关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最后老师总结本课,并在《祈祷》的歌声中祝福世界和平发展结束本课。这个设计我觉得和开课时的歌声呼应,并且是在不自觉中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使整节课余韵悠悠。

总之,我这节课是充分尊重了网络作为工具,网络作为资源,网络作为环境的三大特点来设计的。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9

【设计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作者因月而起行,观月而生幻,问月而释怀,抒发了“闲人”的幽情,表现了乐观豁达的胸襟。教学中注重朗读,着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2.反复朗读之后能背诵全文。

3.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词句,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4.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重点】

1.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词句,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2.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难点】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缕月光,更勾起了文人的伤感与寂寞。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苏轼的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二、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听课文录音,记下疑难字词的拼音并划分好节奏。

2.生自读课文两至三遍,争取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3.抽查一位学生朗读全文,纠正错误的字音与节奏。

4.学生边读边译,记下不懂的词句,以备讨论。

5.全班同学开始质疑问难。

明确: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 “欣欣然张开了眼” 朱自清《春》 )

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蒲松龄《狼》)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怀《口技》 )

6.听课文录音,模仿读课文两遍。

7.经过刚才的练习,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句子。

三、研读赏析,体会作者心境

1.试着概括作者夜游的过程。

可概括为:欲睡→起行→寻友→散步→赏景→抒怀。

2.作者在文章结句将前文叙事写景的内容收拢到一个“闲”字上,同学们在作者夜游的过程中能随处感受到这个“闲”字吗?

明确:

①被贬而闲,闲而早眠——元丰六年正是作者贬居黄州四年之际,作者当时孤寂困苦。

②闲而喜月——月色的亲密探访,立即唤起了作者的闲情雅兴。

③闲而寻友——无与为乐,闲愁最苦。

④闲而赏月

⑤闲而抒怀

3.品读“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请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4.比较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下积水空明。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柏影子如水中藻、荇交横。

5.思考:“闲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清闲的人有闲情逸致的人

6.思考:课文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明确:乐观豁达。

7.当堂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0

知识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1

1.目标导航

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之一。

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阅读这篇作品对我们学好祖国语言不无启迪。

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一文,通过钱学森情愿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历尽艰险回国的经历,写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古代诗歌四首》收录了杜甫、杜牧、陆游、文天祥四位大家的作品。《春望》体现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体现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

《晏子使楚》通过对晏子言行的刻画,塑造了一位热爱自己祖国的贤相的形象。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抒发的爱国主义心声。

2、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就特定的事件,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4、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

5、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6、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行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7、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2.知识小词典

①.字音。

贫jí(瘠) mù(募)集 卫shù(戍)区 wù xū(戊)(戌)变法

diāo(凋)零 祈(qí)祷 捂(wǔ) 挟(xié)持 惩(chéng)罚

眷(juàn)恋 卓(zhuō)越 萌(méng)发 诬(wū)陷 月笼(l?ng)沙

寂寥(liáo) 造诣(yì) 倔(jué)强

②.本单元要着重掌握如下词语的解释:

蹊跷:qī qiāo奇怪。

宛转:(歌声、鸟鸣等)抑扬动听。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泛舟:乘船游玩。泛,漂浮。

汗青:史册。

寥落:稀少。

瞭望:登高远望。

风烛残年: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老年。风烛,风中的蜡烛。

3.名句解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解读: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4.文学常识备考

① 萧乾, 萧乾先生是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晚年多次出访欧美及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写出了三百多万字的回忆录、散文、特写、随笔及译作。主要著译作有《篱下集》、《梦之谷》、《人生百味》、《一本褪色的相册》《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1998年10月出版的《萧乾文集》(1-10)收集了他的主要著译作。

②都德,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出身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就独自谋生。先在一所小学校里担任学生自修辅导员。后来到巴黎,从事文艺创作,过着清苦的青年文人生活。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③刘敬智,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光明日报科技部原党支部书记,因心脏病突发,于20xx年10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④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⑤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和宣歙观察使及剑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终中书舍人。诗豪爽清丽,自成风格,人称”小杜”。又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⑥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⑦文天祥(1236-1283), 原名云孙, 字宋瑞, 又字履善, 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 因父丧未受官职。 于1283年从容就义, 年仅47岁。 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 其中诗作达百余首, 成就很高。 有《文山先生全集》。 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5.古诗词鉴赏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鉴赏〕

这两句诗,写梦境。与诗人那些通篇记梦的诗作有别,此诗写梦境也独树一帜。全诗由梦因引出”铁马冰河”的梦境之后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更多联想、想象的空间。人们尽可以据此梦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想象诗人当年是如何身披铁甲,手持兵器,骑那披着铁甲的战马驰骋沙场、英勇杀敌,作此诗时他又是如何梦绕神牵”九州同”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祥 《过零丁洋》) 〔鉴赏〕

原诗的零丁洋:珠江口的海面。起一经:指本诗作者精通一种经书,经过考试(文天祥二十岁时考取状元)出来做官。干戈:古代兵器,这里指战争。

全句是说:在惨淡的战争环境中过了四个年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是说:山河破碎得像柳絮被风吹散一样;自己一生在动荡不安中,像被雨打的水上浮萍一样。惶恐滩:在江西万安县,是赣江十八个险滩之一。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曾从惶恐滩撤退到福建。”惶恐滩头说惶恐”,这句的”说惶恐”,是指山河破碎,身世浮沉之叹,非指害怕敌人。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第二年头被迫随船去宋帝呙,船过零丁洋。这句中的”说零丁”,是指感到自身孤苦。汗青:史册。照汗青:光耀史册。

文天祥抗元不幸被俘,汉奸张弘范当元军元帅,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正在海上抗战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就拿这首诗给他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义正辞严,表现了文天祥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在中国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文天祥那种忠贞不贰的伟大情操,更是使他得以名垂千古,留芳万世。

6.仿写演练

例句: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仿句:改了 ,而且 。

7.语文实践活动指南

本单元安排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本次语文实践活动,旨在使学生在阅读感受本单元五篇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整体上了解爱国、认识爱国、从而真正地学会爱国。

8.活动步骤:

(1)了解信息,收集有关背景资料。

(2)小组讨论,制订”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计划”,落实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及安排。

(3)仔细参观,摘抄重要的文字资料;认真听取介绍或报告。

(4)访问与基地相关的人员,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

(5)整理资料,写出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深刻的感受。

(6)以班级为单位,举办”祖国母亲,我爱你”专题汇报会

(7)就专题汇报会的情况,写一篇通讯,在校内外有关媒体上报道。

(8)学习、活动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2

课文教学方案是教师自己“读”出来的,要找到自己动情的“原始心理历程”。尤其是自己读出了心得之后,教学自可达到“无案之案”的境界。笔者读《背影》,读出了“三境”:“我们的家境”、“父亲的老境”、“我的心境”。正是在这“三境”之下,自己真正体会到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依存和温暖。由此,指导学生阅读本文,重在营造出一种情绪氛围,消除学生情感上的那一层“隔膜”,变“无情无意”地读为“有意有情”地读,感受文章的真情、深情。对车站送别时父亲买橘子的细节、文中出现的几次背影描写、我的流泪、父亲的话语等,简略处理,而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对文章中其它交代背景、营造情境文字的品读上,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

课堂采用“五环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学习行为;总体目标分解到课时,在教学环节中予以兑现,追求课堂教学实效。

四年级学雷锋主题班会教案优秀


四年级学雷锋主题班会教案优秀 篇1

一、活动目标:

1. 通过介绍雷锋的生平简介以及他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弘扬“雷锋精神”。

2. 通过认真地学习和参加有关的助人为乐活动,构建“优良班风、和谐校园”。

3.让同学们以实际行动来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二、活动准备:

1.准备一些相关的雷锋图片和他亲身经历的有先进代表性的真实故事。

2.准备几则《雷锋日记》和《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的录音带。

三、活动过程:

1.请个别同学畅谈自己对雷锋的了解,然后由班主任老师向同学们补充介绍雷锋的生平简介。雷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7 岁就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儿。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平时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此,他多次立功。1962 年 8 月 15 日,雷锋叔叔因公牺牲,年仅 22 岁。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留下了一个永不消逝的名字--雷锋,也留下了一种伟大而高贵的精神-——雷锋精神。他的精神将会永远地闪耀在祖国的大地上,闪耀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雷锋精神将会永远地活在我们心中。

2.请一位同学来读几篇有先进代表性的《雷锋日记》。

3.请若干位同学来讲一讲有关雷锋的真实故事,其他同学集中精神,认真听后简单概括。

4.思考: 同学们,听了雷锋叔叔的故事,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提示:雷锋是一个自强不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

5.播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要求学生学会唱这首歌。

6.全班分为若干小组,进行激烈的“雷锋精神”大讨论,并且由代表发言。

A、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志存高远,胸怀宽广,牢固树立远大理想。

B、紧跟时代步伐,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发奋学习,大力弘扬文明新风。

C、团结友爱、诚实守信、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D、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E、在生活中勤俭朴素、厉行节约,坚决反对贪图享受、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

7.说说身边的活雷锋,向他们学习要求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为爷爷、奶奶、父母、老师、同学或其他人做些好事,用实际行动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活动总结:

同学们,雷锋是我们心中的偶像,雷锋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雷锋精神又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通过这次队会,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小雷锋”出现在我们的周围。同时,也希望同学们继承革命英雄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四年级学雷锋主题班会教案优秀 篇2

活动时间:20__年6月17日

活动地点:乳山市乳山寨镇小学四年级(1)班

活动对象:全体同学

主持人:班主任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雷锋生平事迹,在学生中弘扬“雷锋精神”。

2、激发学生学习雷锋奉献精神,培养自身美德的热情。

3、通过助人为乐精神的领悟,构建创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班级氛围。

二、活动准备:

1、准备一些相关的雷锋图片和有先进代表性的真实故事。

2、搜集几则《雷锋日记》和《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的录音带。

三、具体活动过程:

播放学习雷锋主题歌曲,班主任介绍本节课主旨,引入班会。

1、师生共同欣赏一些与雷锋相关的图片。

(陶冶学生情操------勤俭朴素、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先请个别同学畅谈自己对雷锋叔叔的了解,然后由班主任老师向同学们补充介绍雷锋的生平简介。

《雷锋的生平》

雷锋叔叔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7岁就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儿。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平时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此,他多次立功。1962年8月15日,一个普通士兵逝去了,雷锋叔叔因公牺牲时,年仅22岁。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留下了一个永不消逝的名字--雷锋,也留下了一种伟大而高贵的精神--雷锋精神。他的精神将会永远地闪耀在祖国的大地上,闪耀在校园的每一个角,雷锋精神将会永远地活在我们心中。

3、请一位同学来读几篇有先进代表性的《雷锋日记》。

雷锋叔叔在数百篇日记里,记录了他成长的足迹,总结出许多人生的格言,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就是雷锋精神的实质。这种伟大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育和激励人们前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4、同学来讲一讲有关雷锋的真实故事,其他同学集中精神,认真听后简单概括。

《助人为乐的雷锋》故事

一天,雷锋因公出差,踏上了从抚顺开在沈阳的列车。上了车,他看到旅客很多,连忙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老人。他看到列车员很忙,就又动手帮着扫地板,擦玻璃,收拾小桌子,给旅客倒水,帮助妇女抱孩子,给老年人找座位,帮助中途下车的旅客拿东西。一些旅客不住地招呼他:”同志,看你累得满头大汗,快过来歇歇吧!”“我不累。”雷锋叔叔是永远不知道累的。

5、思考:同学们,听了雷锋叔叔的故事,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提示:雷锋是一个自强不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

6、请几位积极活跃的同学登场表演自创自编的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小品。

7、播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要求学生学会唱这首歌。

8、全班分为五个小组,进行激烈的“雷锋精神我传承”大讨论,每组一名代表代表发言。

A、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志存高远,胸怀宽广,牢固树立远大理想。

B、紧跟时代步伐,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发奋学习,大力弘扬文明新风。

C、团结友爱、诚实守信、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D、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E、在生活中勤俭朴素、厉行节约,坚决反对贪图享受、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

9、同学们谈怎样用实际行动为身边人做些好事。

四、活动总结:(5分钟)

1、请同学来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这堂课我收获了什么。

2、主持人总结归纳这次学雷锋活动。

通过本堂课一系列的“学雷锋活动”,让同学们在心中树立雷锋助人为乐的良好形象,以雷锋为学习的楷模和好榜样。

四年级学雷锋主题班会教案优秀 篇3

一、 班会背景

三月,阳光明媚;三月,万物复苏;三月,春风送暖;三月,大地换新颜。在毛泽东同志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42周年到来之际,我们组织开展学雷锋的主题班会活动。

二、班会目标

通过对雷锋精神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雷锋精神的含义,引导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

三、班会形式

课件,讨论,合唱

四、课前准备

1、网上查询雷锋相关资料,准备讲课素材

2、下载好相关音乐,做好课件

3、了解相关学生资料

五、班会流程

1、预先播放《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由此引入班会主题,“学雷锋”。

2、观看一些关于雷锋的生平事迹的照片,介绍雷锋个人,学习部分雷锋个人的有意义的日记记录。

3、学习《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

4、讲述一个关于雷锋的感人故事,然后让同学发表感言,并由此

谈谈自己或是身边的好人好事。

5、总结性发言

六、班会意义

通过“学雷锋”活动,让同学们在心中树立雷锋助人为乐的良好形象,以雷锋为学习的楷模和好榜样,接过雷锋手中的枪,继承革命英雄的光荣传统,把“雷锋精神”认真贯彻到实际行动中来,全体师生要共同努力,构建一个优秀文明的和谐校园。

四年级学雷锋主题班会教案优秀 篇4

一、活动目的:

1、通过雷锋的生平简介及其实的故事,使学生知道雷锋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地向雷锋叔叔学习。

2、利用介绍、采访、评议等形式,使学生知道雷锋精神已在班集体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通过活动,希望更多的“小雷锋”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二、活动准备:

1、收集一些雷锋生前的格言和先进事迹。

2、雷锋故事。

3、班级调查。

三.活动过程

1、三级汇报

2、出旗,唱队歌

3、队会开始。

吴夕雯:四(1)班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三月,阳光明媚。三月,万物复苏。三月,春风送暖。三月,大地换新颜。同学们,你们知道三月五日,是什么日子呢?

全班答:学雷锋活动日。

吴夕雯:对了。在学雷锋的队伍中,有一群特殊的人。 请看。(看幻灯片)

图一:这一幕发生在去年2月27日,那天20多名在吉林省长春市工作的外国人驾车组成一支“老外学雷锋”车队,把近百名在长春市一家超市购物的市民免费送回了家。

图二:这位老外叫甘浩望,是一位意大利工程师。他在江苏徐州,长期帮助当地困难患者,义务为聋哑儿童授课,他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个雷锋式的人物。”

图三:在上海浦东,澳大利亚小伙子杰森·波汉在工作之余热心公益,经常以“雷锋精神”激励自己的他还当选为当地社区的居委会委员。

吴夕雯:是什么让这些外国人将雷锋奉为偶像,学习他的行为,做雷锋式的人?让我们先来了解雷锋吧。请听蔡思杰同学讲述雷锋的生平。

《雷锋的生平》

雷锋叔叔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7岁就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儿。一九六O年,雷锋参加了解放军。平时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此,他多次立功。团营嘉奖多次,被评为节约标兵,沈阳部队工程兵领导机关授予他“模范共青团员”称号。一九六二年八月十五日,雷锋同志不幸因公殉职,年仅二十二岁。由于他热心辅导少年先锋队,共青团中央特决定追认他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雷锋同志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树立的一个精神境界非常高尚的伟大典型,是社会主义时期一代新人的典范,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好榜样。

吴夕雯:雷锋叔叔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光辉形象却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请听

(姜媛上)件件暖着战友的心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雷锋同志遵循这句名言,像烈火一样到处暖着战友们的心。战友的衣服脏了,雷锋就利用空隙时间,给洗好叠平放在背包上;同志们的被子该拆洗了,雷锋就给拆洗干净,做好放在铺上。雷锋所在的班里、排里还常常发生这样的事:一个战友出车去了,床头丢下一些脏衣服或破袜子,可是回来的时候,赃衣服已经洗得干干净净,破袜子补得整整齐齐。问是谁干的,谁也不承认。这个秘密,终于在一天夜里被揭晓了。这天夜里,部队搞紧急集合训练。同班战友小韩的棉裤,在紧急集合中被汽车电瓶里的硫酸烧了一片小洞。他回来很晚,又累又困,钻进被窝就睡着了。夜里雷锋带班回到班里,看到有的同志蹬开了被子,露出了腿脚,便轻手轻脚地过去给盖好。这时,他发现了小韩棉裤上烧的一片小洞,心想:天气这样冷,明天早晨可不能让小韩穿这样的棉裤去出操、出车。雷锋便轻轻地拿起小韩的棉裤,想给补一补,可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补丁布,

他琢磨了半天,发现自己棉帽里的衬布很合适,便拆下来,一针一线地把小韩的棉裤缝补好,又轻轻盖在小韩身上。第天,出完早操回来,大家围着火炉烤火时,小韩才发现自己的棉裤已经补好了,便惊奇地叫起来:“这是谁给我补的裤子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瞅瞅你,都摇头说不知道。过了一会儿,一个在夜间见到雷锋在灯下补裤子的同志告诉小韩说:“雷锋给你补裤子,半宿都没睡觉啊!”“又是你……”小韩一把抓住了雷锋的手。“这点小事,瞧你大惊小怪的。”雷锋放下了小韩的手,拿起煤块往炉里添。小韩望着越烧越旺的火苗,心里感到暖烘烘的。

(邓绍典上)雨夜送亲人

一天,雷锋正在驻地附近的车场上擦洗汽车,突然阴云聚拢,下起了雨。他连忙拉开帆布盖车,一抬头,发现公路上有个妇女,带着两个孩子,怀里抱着个小的,手里拉着个大的,肩上还背个包袱,“叭叽叭叽”蹚着泥水,在大雨中吃力地走着。雷锋跳下车来,迎上前去一打听,原来这妇女姓纪,是从哈尔滨来,从车站走到这里,要到樟子沟去。她发愁地对雷锋说:“兄弟呀,叫雨浇的,我都迷糊了,往哪走是正路呢?”雷锋听了,看看又快黑了、还下这么大的雨,怎么走 啊!就说:“大嫂,你在这等等……”便连忙跑回宿舍,拿来自己的雨衣给那妇女披上,接过孩子来替她抱着,冒着风雨送他们回家,一路上,又是风,又是雨,那孩子冷得直打哆嗦,他又脱下了自己的衣服给孩子穿上。一直走了将近两个小时,才把他们送到家,那妇女感激他说:“兄弟,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你送我们母子的情意啊!”雷锋说:“军民是一家,何必说这个……”风雨一直没停,天也黑了。那妇女和她家里的人,再三动他住下,等第二夭晴了再走。雷锋想,刮风下雨算什么,一定得赶回部队,明天还要照常出车呢,就辞别了他们,又浑身湿淋淋地冒着风雨连夜跑了回来。

(黄建阳上)革命的“傻子”

一个星期天,雷锋上街理发,看到满街的人民群众都在欢庆和平人民公社的诞生。雷锋看到这种情形,心想:我能为人民公社做点什么呢?想到这,便立刻跑到储蓄所,将他多年节约储蓄的二百元钱取出,来到公社,对公社党委办公室的同志说:“这是我对人民的一点心意,请收下吧!”公社办公室的同志,一看又发楞又受感动,呆呆地望了半夭、才说:“你的心意收下了,但是,这钱不能收,给你家亲人寄去吧!雷锋一听,热泪夺眶而出,他说:“新中国就是我的家,党和人民就是我的亲人,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这钱也是人民的,就让它为人民的事业发挥点作用吧!”最后在雷锋的再三恳求下,公社的同志实在无法谢绝这深情厚意,才答应收下一半。这一百元钱数目并不太大,但它却成了人民一笔永远用不完的精神财富。事隔不久,辽阳地区遭受水灾,雷锋又马上写封慰问信,连同剩下的那一百元钱一并寄给了灾区人民,消息传出,人们无不感动称赞,可是也有人认为这是“傻人”做“傻事”。雷锋听到后在日记中写道:“我把省吃俭用积存的一百元钱,寄给了辽阳灾区人民,有人说我是‘傻子’,是不对的。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是心甘情愿做这样的‘傻子’的,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

吴夕雯:同学们,看了雷锋叔叔的故事,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小组讨论

吴夕雯:雷锋叔叔在数百篇日记里,记录了他成长的足迹,总结出许多人生格言,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请听《格言朗诵》(多人上)

(1)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2)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

(3)一块好好的木板,钉子为什么能打进去因为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

(4)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好。

(5)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6)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吴夕雯: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哪里有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这就是雷锋叔叔,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闪耀在祖国的大地上,闪耀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闪耀在四(1)班的集体中。请看小品。

小品《值日生》

小品《脚扭了》

吴夕雯:同学们,看完了小品你们有什么看法?

(同学回答)

吴夕雯:谢谢同学们的讨论。只要我们少一点私心,不斤斤计较,班级一定更美好。现在我们一起静下心来,回想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

当我们学习上遇到困难,有人帮我们解惑答疑;

当我们不小心摔跤了,有人将我们扶起;

当我们搬不动重的东西时,有人伸出援助之手;

当我们下雨时忘了带伞,有人与我们分享伞下的空间;

当我们上课时病痛难忍,有人在一旁安慰---

还记得每学期开学一元捐么?用这些钱没来的练习本,还有各种学习用品,虽然不值多少钱,但却换来了受助同学发自内心的笑容。这不也是雷锋精神吗?看来雷锋就在我们身边。请听刘艳同学的诗朗诵《雷锋和我们在一起》。

(刘艳上)乘着温暖的春风,我们四处寻觅,

啊,终于找到了,终于找到了。

雷锋叔叔原来就和我们在一起。

他和诚实的孩子在一起,

他和勤劳的孩子在一起,

他和爱学习的孩子在一起,

他和关心别人的孩子在一起。

他就和我们在一起。

吴夕雯:“雷锋精神”在我们心中永驻,“雷锋精神”已在我们心中生根。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灵,关爱他人,让我们一起唱响雷锋之歌。

(全班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吴夕雯:下面请中队辅导员讲话。

老师总结:同学们,雷锋是我们心中的偶像,雷锋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同学们的发言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雷锋其实哪儿也没去,就在我们的身边。时代的改变或许会令雷锋精神的表现形式有了改变,实际上,雷锋精神的内涵——奉献依然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并被千千万万的人所学习与继承,以美而纯洁的心灵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爱与美,通过这次队会,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小雷锋”出现在我们的周围。希望同学们也像雷锋一样,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4.宣誓: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时刻准备着。

5.吴夕雯:四(1)中队主题队会到此结束。全体起立。退旗。

三年级英语下册教案1500字


三年级英语下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与目标:

Let’s talk

本部分主要巩固Good morning./ Hi.并学习新句型:We have a new friend today. I’m from …(国家)。Welcome!通过教学会话,让学生学会介绍他人及做自我介绍。

Let’s practice

为了巩固Let’s talk部分而设计的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国家名称及介绍他人和自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人物头饰及一些公众人物或卡通人物的头饰,还有常见的国家国旗。或是某个国家有代表性的物品。

教学过程:

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播放英语歌“Hello”的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演唱。

(2)师生之间互相打招呼,与学生进行日常对话。

2.新课展示(presentation)

接着刚才的环节教师继续和学生对话,如班上有新同学,引入We have a new friend.如没有新同学就安排个学生戴上Amy的头饰,引出该句。

T:带领全班一起说Amy! Welcome!注意不要将Welcome的发音发错了。

(2)教师戴上头饰,手中兴起中国的国旗,扮演Bai Ling:

Hi, I’m Bai Ling. I’m from China.(手中挥动中国国旗)。

利用国旗卡片,教读China, America, Canada三国的名字。

(3)教师通过放录音,贴挂图的方式来让学生感知对话。并能利用头饰及老师提供的各国特殊物品作拟人式的自我介绍。

(4)再进行介绍他人的操练。

3.趣味操练(practice)

用“开火车”的形式请学生作自我介绍,教师引导全班向他/她问好。

表演对话内容。

(3)鼓励学生用其他的著名人物或动物改编并表演对话。

4.课堂评价(Assessment)

内容:活动手册p1。

目标:通过听力练习,检查学生对对话部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老师可适当讲解题意。正确一小题,可以涂一朵小花。

5.课外活动(Add-activities)

(1)听录音,仿读对话

(2)向家长朋友做自我介绍,巩固会话内容。

三年级英语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Objectives):

1.确保学生认识和理解一些基本单词的意义和简单口头运用(To learn the meaning and simple usages of some words and phrases)。

需要掌握的词组:Tomorrow Woman

2.学习使用本单元重点句型及表达(To use the typical sentences to express)。

需要掌握的句型:

Can you play ping-pong with me?

I‘m sorry, I can’t.

Yes, let‘s go!

3.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表达(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express bravely)。

4.培养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To mak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lish learning)。

5.增强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To strengthen t he ability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ng)。

教学重点(Key Points):

在学习了单词的基础上,以单词为载体,进行主要句型的学习,并了解其中的语法现象,根据具体情境,学会交流对话,侧重句型语法学习,交际意向和课外拓展为重点。

教学方法:

游戏,音频,情景教学法,Pair-work两人小组活动,Group-work小组活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小学阶段,对英语有了初步了解 ,词汇储备较少,对于三年级下学期学生的要求重点是在会读会说的基础上,能掌握一 些基本单词的拼写和造句,了解一定的语法 内涵,与人进行简单沟通交流。

教学准备:

课件、照片素材、音频文件、 教学道具。教学设计:

Step1. Greeting

Step2. Warm-up/Leading(热身/课程导入)

Warm-up Question

1)你如何邀请别人和你一起玩耍?

2)Survey:

Can you play ping-pong with me?

I’m sorry, I can‘t.

Yes, let’s go!

Step3.Present ation(呈现新课)

1.Words Learning!

1)老师放映课件,用中文询问同学看到了什么?同学们会看到课件上呈现的图画。

2)教师拿出单词卡片,进入重点新词汇学习环节,向同学展示图片,结合PPT上放映的内容,带领同学学习一些新单词。

2. Pronunciation Part!

1)老师介绍本单元重点单词读音及重点音标 ,带领同学大声朗读。

2)然后老师带领同学进行拓展学习,介绍一些该音标构成的其他单词 。

3. Vocabulary Part!

Tomorrow

Woman

...

4. Listening Part!

请听对话材 料,完成书中所附听力练习!

Listen to the interview and complete Steve‘s schedule.

Listen to the interview again. Circle the letters on the survey.5. Reading Part!

教师立足于课本,引导学生课本上的短篇课文。

教师向同学解释对话内容,并让学生反复听读,学习模仿。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aloud these sentences!

Step4.小结(Summary)

学生自我 总结今天上课所学内容。

Step5.Homework!

请课后认真复习本单元语法内容,并朗诵课文对话!

Homework:

1.抄写单词十遍。

2.熟悉本课的语法知识。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了解本课的情景语境,学会运用新句子造句。

5.将新学习的语法或句型知 识跟班级同学相互练习,加强巩固记忆。

6.父母监督孩子家庭作业的完成。

三年级英语下册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正确地听、说、读、写农场中的动物单词farm,farmer,pig,

cow,sheep,a.

2.能综合运用所学的语句进行交际。

—What’sthis?—It’sa?

二.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复习的词汇和句子来正确表达周围的具体实物。

三.教学重、难点:能够运用所复习的词汇来正确表达自己喜欢的动物以及运用

所复习的句型进行语言交际。

四、教具:录音机和磁带,课件,教师用卡片和本课农场的背景图画,奖励用的

T:Goodafternoon,boysandgirls.

S:Goodafternoon,MissWang?

T:Let’ssingasong,OldMacDonaldHadaFarm.OK?

(设计意图: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前气氛,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英文歌曲也为下面的复习做铺垫。)

theanimals.

T:DoyouwanttovisitOldMacDonald?

Now,let’sgotohisfarm.

T:Look!OldMcDonaldiscoming!Sayhellotohim.

T:Look!Therearealotofanimalsonhisfarm,

whatarethese?

Step2.Askandanswertoreviewtheanimals.

—It’sapig.

Askthestudenttospelltheimportantwords.

Step3.Practiceinpairsandpresentthedialogues.

What’sthis?It’sa?

1.What’smissing?

2.Matchtheanimalsandthepictures.

Step5.Takeoutthetextpaperandfinishnumber1.

(设计意图:这四个步骤,通过课件给学生创设去农场参观的情境,自然引入到本课的复习中;通过学生认读,师生对话,同桌互练,做游戏和完成练习题一等活动方式,扎扎实实的进行动物单词的听、说、读、写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farm,farmer,pig,cow,sheep,

—What’sthis?—It’sa?

1.能正确地听、说、读、写农场中的动物单词cat,dog,chicken,duck

2.能综合运用所学的语句进行交际。

—What’sthis?Isitaduck?

—No,itisn’t.Yes,itis.It’sa…

二.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复习的词汇和句子来正确表达周围的具体实

三.教学重、难点:能够运用所复习的词汇来正确表达自己喜欢的动物以及运用所复习的句

型进行语言交际。

四、教具:录音机和磁带,课件,教师用卡片和本课主题图的张贴画。

五.教学过程:

Step1.Let’ssingasong,Bingo,OK?

(设计意图: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前气氛,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英文歌曲

Askandanswertoreviewtheanimals.

T:What’sthis?Isitaduck?

Ss:No,itisn’t.It’sasheep/cow/pig…

—No,itisn’t.It’sachicken.

Isthisaduck?Yes,itis.

Askthestudenttospelltheimportantwords.

Step2.Practiceinpairsandpresentthedialogues.

What’sthis?Isitaduck?Yes,itis.

1.What’smissing?

2.Matchtheanimalsandthepictures.

Step4.Takeoutthetextpaperandfinishnumber1.

(设计意图:这四个步骤,通过课件给学生创设去农场参观的情境,自然引入到本课的复习中;通过学生认读,师生对话,同桌互练,做游戏和完成练习题一等活动方式,扎实的进行动物单词的听、说、读、写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What’sthis?

—No,itisn’t.It’sachicken.

Isthisaduck?Yes,itis.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正确地听、说、读、写Swim,fly,dance,sing,see

2.能综合运用所学的语句进行交际。

Canachickenfly?Yes,itcan./No,itcan’t.

Canyousing?Yes,Ican.No,Ican’t.

二.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复习的词汇和句子来正确表达周围的具体实

三.教学重、难点:能够运用所复习的词汇来正确表达自己喜欢的动物以及运用所复习的句

型进行语言交际。

四、教具:录音机和磁带,课件,教师用卡片和本课主题图的张贴画。

五.教学过程:

Step1.Playagame.Let’sdoit.

(教师出示英语单词卡片,学生起立,做错动作的学生坐下。

Swim/fly/dance/sing/see…板书几个动词。

(设计意图:通过看卡片做动作,让学生动起来,使他们在玩中复习这些动词短语,最后胜利的学生还有机会优先参加下一个游戏,这中竞争机制对学生也是一种激励和鼓励.)Step2.Askandanswer

T:You’reverygood,nowlet’slookattheanimals,

whatcantheydo?What’sthis?

Ss:Yes,itcan./No,itcan’t.

板书:

---Canachickenfly?Yes,itcan/No,itcan’t.

Step3:Practiceinpairsandpresenttheirdialogues

—What’sthis?—It’sa…

—Canyou…?—Yes,Ican./No,Ican’t.

Step4.Review:Canyou…?Yes,Ican/No.Ican’t.

T:Goodwork,boysandgirls.

Theanimalscandomanythings,butwhatcanyoudo?Canyousing?

板书:Canyousing?Yes,Ican./No,Ican’t.

Step5.Practiceandpresenttheirdialogues

Canyoudance?Yes,Ican./No,Ican’t.(设计意图:这五个步骤将动物单词和句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用英语谈论他们喜欢的小动物,之后从谈论动物之中自然的过度到谈论自己,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能力。)

Step2.Takeoutthetextpaperandfinishnumber2.

(设计意图:这几个步骤设计的目的是从短语到句子,即部分到整体循序渐进,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把复习过的动物和句型整合在一起,以对话形式展示学生综合表达的能力,同时,完成练习题二,在学生能用英语对话的基础上又考察了学生认读句子的`能力。)Ⅴ.ClassClosing

T:Areyouhappy?let’schant!Icandance

Canaduckfly?Yes,itcan.

No,itcan’t.Lesson4HorsesandRabbits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正确地听、说、读、写animals,horse,yes,no.

2.能综合运用所学的语句进行交际。

Horsecanrun.Rabbitscanjump.Canahorserun?

二.能力目标:学生能说出哪些动物可以swim,jump,fly,run.

三.教学重、难点:能够运用所复习的词汇来正确表达自己喜欢的动物以及运用所复习的句

五.教学过程:

Step1、(1)Greeting:

Hello,boysandgirls!Howareyoutoday?

(2)师生同唱“OldMacDonaldHandaFarm”,(可以边做动作边唱)Step2、引入课题:学生观看教学光盘,介绍词汇

horse,rabbit,run,jumphorse,hot,hair,hand,headrunfunsun(渗透拼读规则)4.Horsescanrun.Whatanimalscanrun?

Dogscanrun.Pigscanrun.Sheepcanrun

Step3、学生模仿读音,找同学领读,分组读。

依次学习Horsescanrun.Rabbitscanjump.

Canahorserun?

鼓励发音不标准的学生多练习几遍,至读音标准。

采用多种形式全班练习,直至读熟。

Step4、Game:(1)Quicklyanswer.(快速抢答)

Step5、小组之内练习句子。表现好的一组奖励金星。

Whatanimalscanfly?Birdscanfly.

完成写单词的部分。

T:Areyouhappy?Now,let’ssingasong.

六、板书:

animals,horse,yes,no.

swim,jump,fly,run.

Horsecanrun.Rabbitscanjump.

Canahorserun?

Whatanimalscanfly?

Birdscanfly.

Lesson5where?

三年级英语下册教案 篇4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Is this a mango?是湘少版英语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第八单元。本单元是湘少版英语教材中,集中学习水果单词的一个单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因为水果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食物。本课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分为A,B两部分。《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针对学生实际,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如下:

(二)教学目标

1、会说新单词apple、pear、banana、orange、lemon,、mango、pineapple、fruit;

2、能运用一般疑问句“Is this a...?”询问物品(水果)的名称,并对此询问做出回答;

3、掌握语言结构:Is this a mango?

Yes, it is. / No, it isn’t. It’s an orange.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会说新单词apple、pear、banana、orange、lemon、mango;

2、能运用一般疑问句“Is this a...?”询问物品(水果)的名称,并对此询问做出回答;

难点:掌握一般疑问句“Is this...?”的结构及回答。

三年级英语下册教案 篇5

学情分析:

新学期刚刚开始,学生的学习热情正高,思维较活跃,对学校的一切都有浓厚的兴趣,也喜欢结交新朋友。

教学理念:

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人为本,强调语言的运用、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兴趣的激发,重视双向交流,引导学生用所学语言完成教学任务,体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快乐教学,轻松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听说单词welcome,back,boy, and ,girl, we , new, friend, today, from等;2、会运用句子isquo;m / isquo;m from介绍自己及自己的情况。

3、学习表示国家和省会名称的单词:uk, china(shandong), usa, canada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小组合作学习中巩固运用句型和单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及团结友爱的精神。

重点: 理解单词boy,girl,friend。

难点:1、boy和from的读音不易掌握。

2、认识和理解英语中人名、地名及国家名称的写法和读法。

学法指导: 学生活动 教具学具 国旗,头饰

教学过程:

step1.warm-up/revision

师生共唱hello,歌曲,让学生迅速进入英语课堂。师生问候,用英语打招呼 welcome back to school!复习巩固学过的内容,介绍自己的姓名,创设英语学习氛围。

step2.presentation

播放课本主情景图,感受英语交流的氛围和场合。

1、教师借助amy和 zhang peng 的头饰向学生介绍引出单词:boy,girl,friends。

2、利用图片和学生教认读单词:boys and girls, today, new friends。播放课件学习新知识。

3、教师带头饰自我介绍:hi,isquo;m amy. isquo;m from the uk.借助国旗引导学生认识英国的英语名称。让学生带着头饰拿着国旗自我介绍学生接龙练习。

4、教师带头饰自我介绍:hi,isquo;m zhang peng. isquo;m from shandong. china.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来自中国 陕西

借助国旗引导学生认识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的英语名称。观看课件再现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国家和国旗的掌握程度。

5、教师点拨:英语中人名、地名和国家名称的首写字母大写的写法。the uk是英文缩写形式必须都大写,读作u和k。

6、听课文录音两遍,第一遍带着问题听并回答问题,第二遍核对答案并跟读对话。

step3.practice

1、看课件完成课文对话

2、学生两人一组分角色练习对话。

3、小组展示:表演对话。

step4.extension

看地图介绍自己。

step5.homework

仿照课文对话,自己创编对话并表演。

手工制作做国旗

unit 1 welcome back to school!

we have two new friends today.

isquo;m….

isquo;m from

china (shandong)

the usa

canada (国旗图片)

the uk.

welcome!

三年级英语下册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掌握字母D d的读音和书写,了解D d在单词中的发音;

2、能运用“Are you …?”进行猜人游戏。

3、通过唱唱、玩玩,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字母D d及其在单词中的读音。

难点:理解新单词,朗读句子。

三、教学准备

单词卡片、字母卡片、教学磁带等。

四、教学步骤

Step 1 Warming up

1、师生问候。

2、唱已学过的英语歌曲Are you Ling ling?

3、复习并区别单词a boy , a girl ,a man, a woman, a doll.

自由会话和角色表演。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drill

出示字母卡片D d,并带读;教学会上书写D d ,分辨字母大小写。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来表示Dd,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课文E部分单词卡片,强调字母Dd在单词中的发音,并让学生跟读体会。

T: Dd, Dd, Dd, dog,

Dd, Dd, Dd, day,

Dd, Dd, Dd, Dino Dinosaur.

听课文E部分录音,跟读字母、单词和句子,理解句子大意。

按照范例正确书写字母。

Step 3 Practice

游戏——找朋友。

将若干字母卡片放在讲台上,一名同学说字母,另一名学生快速找到相应的卡片举起来。

课文F 部分。

理解游戏规则,教师解释“Your turn”.

全班分为男、女两组,进行“猜人”游戏。

Step 4 Consolidation

1、创设情境,自由会话。

2、评价。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给予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说英语的欲望。

3、练习。

三年级英语下册教案 篇7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英语下册优秀教案范文

一、教师手指书中挂图提问。

T: What’s this?

S1: Pp.

T: es, It’s a bttle f pp.

T: H

4、操练:用问答的形式复习颜色名称

What clr is it? Is it ___? Is it ___r___?

二、新授

1、sirt bluse pants shirts

叫几名学生到前面,带领学生继续操练

T:(指学生穿的衬衣) What is it? Ss: It’s a shirt.

T: What clr is it? Ss: It’s a ___.

T:Oh es. It’s a___shirt.

2、What is heshe ding?

1)示范:用汉语解释(领学生读这个句子) Ss:es the are ne

4)做《活动手册》

2、I lie ur____.It’s nice.

1)示范:告诉学生怎样用英语表达赞美。从班中选出四位学生到前面展示他们的衬衣、裤子、裙子和毛衣。老师指着学生的衣服问:D u lie this___?如果他们喜欢某件衣服,可以回答es it’s nice.

2)练习

T:(指一学生的衣服)What’s this? Ss:It's a___.

T:D u lie this___? Ss:es.

T:es,it’s… Ss:es,it’s nice

T:Thans! I lie ur___.It’s nice.(领读) Ss: I lie ur___.It’s nice.

给学生讲,如果想把英语讲的很好就得养成表达谢意的.习惯。

3)播放录音,学生看书跟读。

4)提出问题,检查学生理解情况。

What is Li Ming wearing? What des enn lie?

Are Li Ming’s pants new r ld?

5)编对话,学生两人一组,让他们互相称赞对方的衣服,要求学生提问或说出衣服的名称、颜色及新旧。在学生练习的时候,老师在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解决编对话所遇到的问题。

三、结束课堂教学

1、让几组学生到前面来表演他们所编的对话

2、布置课外作业

三年级英语下册教案 篇8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正确地听、说、读、写农场中的动物单词cat, dog, chicken, duck

2.能综合运用所学的语句进行交际。

— What’s this? Is it a duck?

— No,it isn’t. \Yes, it is. It’s a …

二. 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复习的词汇和句子来正确表达周围的具体实物。

情感目标:促使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与交流。

三.教学重、难点:

能够运用所复习的词汇来正确表达自己喜欢的动物以及运用所复习的句型进行语言交际。

四、教具:录音机和磁带,课件,教师用卡片和本课主题图的张贴画。

学具:学生用小卡片。

五. 教学过程:

Step1. Let’s sing a song,Bingo, OK?

(设计意图: 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前气氛,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英文歌曲也为下面的复习做铺垫

Ask and answer to review theanimals.

T: What’s this? Is it a duck?

Ss: No,it isn’t. It’s a sheep/cow/pig…

板书:—What’sthis?

—No,it isn’t. It’s a chicken.

Is this a duck? Yes, it is.

Ask the student to spell theimportant words.

Step2.Practice in pairs andpresent the dialogues.

What’s this? Is it a duck? Yes, it is.

Step3.Play games(课件展示游戏)

1. What’s missing?

2. Match the animals and the pictures.

Step4.Take out the text paper andfinish number 1.

(设计意图:这四个步骤,通过课件给学生创设去农场参观的情境,自然引入到本课的复习中;通过学生认读,师生对话,同桌互练,做游戏和完成练习题一等活动方式,扎实的进行动物单词的听、说、读、写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Step5.Review the sentences

六、板书 Lesson 2 Cats and Dogs

cat, dog, chicken, duck

—What’s this?

—No,it isn’t. It’s a chicken.

Is this a duck? Yes, it is.

七、教学反思:

三年级英语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够听懂、会说、会认读单词:man, father, dad。

2.能够听懂、会说、会认读句型:who's that man? he's my father.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

3.能够根据家人的照片与同伴利用句型who's that…? he's …/she's …来询问和介绍。

教学重点

掌握三会单词和句子。

教学难点

1.能够理解和运用句型:who's that man? he's my father.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

2.运用本课所学单词及句型进行交际对话练习。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有关家庭成员的图片、单词卡、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视频。

学生:课本、爸爸的照片。

教学方法

1.图片展示教学法

教师利用图片或动画形式展示main scene 中的人物和两组小对话,让同学根据图片和对话内容掌握家庭成员名词,创设英语氛围。

2.分角色表演教学法

教师让同学们分角色表演两段小对话,创设英语情景,让同学感受英语的语言氛围。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revision

1.播放unit 1 b let's talk动画,让学生模仿表演。

2.学生3人一组做自由对话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main scene

(1)教师使用课件展示主情景图,让学生讨论此情景图的内容,引出话题“my family”。

(2)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基本了解本单元的内容。

step 2: presentation

1.以旧引新,学习新知(let's talk)

(1)教师:呈现mr jones的图片,问:who's he?引导学生回答: he's mr jones.教师:mr jones is a man.

(2)学习单词man,并扩展woman进行对比学习。

2.词融于句,巩固新知

(1)呈现男教师的照片,让学生练习说: mr… is a man.

(2)呈现男明星的照片,让学生练习,如: yao ming is a man.

3.guess and learn

(1)呈现教师本人父亲的照片:look, that is a man. he's my father.

(2)学习father,并扩展mother对比学习。

(3)对比father和dad的用法,并扩展mother和mum对比学习。

4.let's talk

(1)呈现动画对话。让学生跟读对话,呈现新句型。

(2)教学句型:who's that man? he's my father.

(3)学生小组表演对话。

step 3: practice

1.point and say:同桌合作练习图中的对话。

(1)教师呈现课本中point and say部分的教学挂图。

(2)让同桌之间利用自己准备的照片练习句型:who's that man? he's my father/friend/…

(3)教师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爸爸的照片,两人一组,介绍自己的爸爸。

2.烫手山芋

收集学生爸爸的照片,教师说:“who's that man?”并把球丢出去给其中一名学生,是谁的爸爸,谁就快速回答:he's my father.否则就把球丢给下一名学生,接到球的学生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回答问题并问下一名学生同样的问题“who's that man?”逾时则被判出局。

3.完成全品学练考—课后练11页第一题。

step 4: sum-up

师生一起回顾本课时所学内容:

句型:who's that man? he's my father.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

step 5: homework

1.听对话并熟读对话。

2.完成全品学练考—课后练11页第三题。

板书设计

unit 2 my family

—who's that man? —he's my father.

man/father

hi, dad. this is my friend, amy.

man/father/dad friend

与本课相关的语法点及可选用的习题

1.疑问代词who的用法

who意为“谁”,用来引导特殊疑问句。

who+is/are+主语?这一句型表示“……是谁?”

如:who is that boy? 那个男孩是谁?

2.who's that man?那个男人是谁?

that 那个,离说话人远的那个。

this这个,离说话人近的这个。

3.选用全品学练考里相关的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会句型“who's that man? he's my…”所以本节课可采取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形式来教授。通过这样生动、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烫手山芋”这一环节,课堂效果特别好,同学们根据各个爸爸不同的特征,熟练地掌握了物主代词和人称代词在句子中的运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本文来源://www.kzc818.com/k/15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