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抄网 >地图 >作文 >

高考满分作文必修备课

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时间:2024-01-07 作者:文章摘抄网

相关推荐

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文档处理能力也越发重要,范文的价值和实用性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关注。学习好的范文可以培养我们的创业意识和经营才能,您知道哪里的有可以学习的范文吗?最近读了一篇关于“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高三必修备课资料”的网络文章写得非常出色,我们非常感谢您的关注希望您能收藏我们的网站!

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篇1

一、观变化。

2017是山东高考自主命题的最后一年,是回归全国卷的过渡年,山东卷最新考试说明已经出炉,用专家的话说,今年高考语文命题可用六个字概括:大稳定、小调整。

大稳定是指:考试内容及要求与去年保持一致,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也不会有变化,还是沿袭去年山东卷的考题模式,试卷上的考点分布也不会发生明显改变。

小调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今年考查标点的可能性不大。

2、词语中增加了虚词(尤其是关联词语)的辨析。可能会在I卷选择题的语境题里以辨析形式出现,也可能会在Ⅱ卷以语境填空题的形式考查。

3、成语题很有可能由原来的四选一调整为六选三,因为这是全国卷成语的考查形式,而考试说明中也出现了这样的例题,难度略有增加。当然也有可能单独给一段语境以选择成语填空或者判断正误的形式考查。

4、由于考纲明确提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所以文化常识的考查必定会有所体现,可能会在选择题中单独出现。而文化常识内容博杂,除了《晨背晚读》上的内容,还要掌握对联、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等的相关知识。也可能会在选择题第11题中出现,会结合所选课外文言文语段里的文化常识来考。

5、对联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语言形式,考查频率较高。今年高考“对联”依然是个重点,可能会考查相关文化常识,可能会给定词语组成对联,更有可能会在语言表达题里让考生根据语境自己写对联。

6、补写句子虽然高考考过,但考查的可能性仍然比较大,因为全国卷已经连续考了五年,今年依然会考。包括全国卷年年都要考的思维导图题也是我们备考的一个重点。

7、现代文阅读考查小说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散文,往年山东卷小说与散文一般交替出现,小说频率略高,而从全国卷看,近几年考查的全是小说。

其余题型与去年几乎完全一致,不再赘述。

二、抓作文。

俗话说,“得作文者得天下”,作文的备考历来是重中之重。综合山东及全国的作文题来看,今年最可能考的还是材料作文。单一立意型材料由于审题难度较大,在近几年的山东及全国卷中出现频率较低。多立意型材料和任务驱动性作文(时评类作文)是备考重点。由于这两类作文审题难度降低,相应提高的是对考生思维力的考查。潍坊一轮研讨会和济南备考会都重点强调了近几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的共性就是都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想要拿到一类卷的高分,仅仅靠作文中某一段的内容来辩证思考已经远远不够了,而是要求整篇文章从题目到中心立意到所举事例都充满思辨性,让考生的思维力在文章的思辨中充分展现。

何谓“思辨”?就是把表面看似矛盾的观点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同一件事上,找出本质上的相同点。例如20行囊材料,要围绕“有用”与“无用”去思辨;丝瓜藤和肉豆须材料,要谈“儿子的探索精神”与“父亲的经验主义”的关系;的窗子材料,也是从不同人看到不同景的角度去思辨;列夫托尔斯泰名言材料,要求考生辩证谈“光明与阴影”的关系等等,而全国卷更加重视作文的思辨性。

三、析学情。

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们的语文成绩有了一定提高,总分过120的学生明显增加,但语文尖子并不一定就是总分尖子,怎么提升文理几位优生的语文成绩刻不容缓,需要领导及高一高二几位组长的大力支持。按照张主任经常讲的目标引领原则,只有选择全对、作文立意正,才能总分过125,甚至有希望过130。

从几位优生情况看,选择题出错最多的是给定语境的词语辨析,偶尔会错成语(成语的用法)和文言文最后一个对全文内容理解和分析的题(如果命题人抠的比较细,设错点是对某个字的理解时,比较容易被忽视)。补救策略:会把他们出错过的题目提前做好标记,以一周为一个纠错单元,每个单元纠错一个点,反复练习,自我纠正。

二卷的诗歌是全国考生(优生)的难点,区分度不是很大,只要确保情感理解不偏大方向就好。语言表达题中,根据语境补写句子是重点也是难点,还有漫画类题目,学生也不容易得满分。补救策略:做山东、全国及其它省份的高考题中的类似题目,让他们自己总结规律,自己找到语言表达题得满分的方法。小说阅读中,理科优生最后一个探究题、文科优生的概括题相对弱一些。补救策略:采用李德乐老师的建议,让文科优生看理科生的概括题,让理科优生看文科生的探究题,取长补短。作文方面,理科优生的书写不好、材料不丰富,文科优生的思辨性、逻辑性稍稍差些,依然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取长补短的方法。

很快就要高考了,路已不漫漫,我们更要抓住最后的冲刺上下而求索。

[高三二轮研讨备课资料(高考复习)]

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篇2

语文学习中,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不易掌握,且容易出错。现将这种标点分析如下

一、句内括号:指只注释或补充说明句子中的一部分词语的括号。

使用句内括号的要求:

A.它要紧贴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

C.使用句内点号,如果正文在这里还要用点号,点号要放在句内括号之后。

例如:(1)她的身体实在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抄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朝历城(现在山东省历城县)人,著名词人。(3)他先是寄希望于张女士的丈夫(那个美男子!),后又寄希望于Q男士(那个大块头!)。

1.句外括号要放在全句句末点号之后。

例如:(1)它反映了一个王朝行将没落的情景。(《读书》10月号第65页)

说明:括号放在全句句末点号句号之后。(2)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句外括号中语句的末尾可以有句末点号,也可以没有。

例如:

他培养了许多香花,喂养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只没有母虎的乳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

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篇3

表达方式有描写、记叙、抒情、议论;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反复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烘托、反衬、渲染、铺垫、象征、联想、想象、照应

阅读《兰溪棹歌》分析前两句与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题都城南庄》和《生查子》采用了哪两种极为相似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元宵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宵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手法,崔护诗用“人面”和“桃花”作线索,拿去年和今年同时同地同景但人不同的情况进行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叹。欧阳修用去年和今年元宵、花灯、月亮依旧但不见去年人的情况进行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

体会诗人蕴涵在诗中的情感,是鉴赏诗歌最重要的任务,无论从意象、从意境、从写法上、去风格上去分析,其实都是为了理解诗人体现在诗中的情感。

阅读杜甫的《江汉》分析诗人以识途老马自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阅读《西楼》品味尾句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你认为《夏 意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闺意献张水部》和《酌朱庆馀》都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馀平日得水部郎中张籍赏识,他去参加考试之前写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张籍以酌诗的方式作了回答。)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比”的手法,朱庆馀的诗把自己比作新媳妇,把张籍比作夫婿,把主考官比作公婆,把参加考试比作新媳妇第一次见公婆。张籍的诗把朱庆馀比作越女、采菱姑娘,把朱庆馀的作品比作菱歌,把其他人比作“齐国的纨绔子弟”,难以与朱庆馀相比

王之涣的《鹳鹊楼》比畅当的《鹳鹊楼》显然要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鹳鹊楼》比畅当的好在哪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苏轼和苏辙在写《江上看山》时所用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不同?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惟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苏轼诗重在动态描写,以静写动,节奏急促、迅捷;苏轼诗中还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苏辙诗注重静态描写,层层铺垫,色彩丰富,节奏舒缓从容;语言平实,没有采用什么修辞手法。

怎样写古诗词欣赏短文?古诗词欣赏,以往高考考的是选择题,今年改成写200字左右的欣赏短文,因此怎样进行古诗词欣赏短文的写作,是每一个参加高考的学生必须研究的问题。要欣赏诗词,首先得了解诗词的基本特征。诗,从内容上看,反映的形象比其他文体更集中、更概括,抒发的情感更强烈、更浓郁。从形式上看,诗的语言极其凝练,而内涵却非常丰富,每个词几乎都值得推敲回味,诗讲究一定的音韵、节奏和格律。诗的表现手法通常有赋、比、兴、夸张、想象、重叠等。词是兴起于隋唐,盛行于两宋的一种特殊的诗,不同的词有不同的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句子的长短、字数的多少、唱腔的高低强弱等。散曲是盛行于元代的另一种特殊的诗,散曲除曲牌外,还有宫调,同一个宫调统率的是一组套曲。

明确了诗词的基本特征以后,要确立欣赏的角度。诗由情感、诗意(思想)和形象组成,因此古诗词欣赏,可以从诗词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的角度入手去欣赏它的意境美。在写诗词欣赏短文时,我们可以分析一首诗诗人选取了什么典型形象,为什么选取这些形象来写,通过这些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一思想感情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或与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或与诗人的生世遭遇有关,或与诗人的创作意图有关),这一感情是否强烈,是否崇高等。在情感的抒发上是否含蓄,是否耐人寻味,富有余意;是否独特,是否“发人之未发”,富有深意。在形象的塑造上是否情景交融,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等。以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可以分析陶渊明为什么采的是菊花,不是梅花、桃花、杏花、牵牛花、凤仙花?这既与菊花本身的形象有关,又与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心情有关;陶渊明为什么抬头看见的是南山,而不是北山、东山、西山、终南山、神女峰?这也是有道理可言的。

古诗词欣赏还可以从选词、用典、音韵、节奏、对仗、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去欣赏他的形式美。我们熟悉的《推敲》一文中,韩愈告诉贾岛,“僧‘敲’月下门”比僧“推”月下门更富有诗意,这便是诗的选词。“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比“来”、“到”、“过”、“吹”好,这也是诗人匠心之所在。隋唐以前的诗讲究的是赋、比、兴,隋唐以后除继续采用赋、比、兴外,更注重格律。但格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以有所变化,“格而不死”。因此我们还可以从诗词的格律、表现手法、音韵、节奏等外在形式的角度去欣赏诗词。

写诗词欣赏短文要避免写成介绍或说明性的文章。例如写杜甫的《咏怀古迹》:“王昭君本是汉朝的一个宫女,因不肯贿赂画师,画师就故意把她丑化,使她一直得不到皇帝的宠幸。后来匈奴单于向汉朝求亲,王昭君主动要求远嫁匈奴,皇帝这才发现她是宫中最美的人。王昭君远嫁匈奴,加强了汉、匈两民族的联系。这首诗是杜甫浏览湖北秭归昭君村古迹时所作,诗歌对王昭君的遭遇深表同情,同时也借此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这样的文章就属于介绍或说明性的短文,而不是欣赏文章。

写诗词欣赏短文还要避免泛泛而谈,写成空洞无物的文章。例如:这首诗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写得很好,十分好,非常好,这首诗很有新意,很有创见,别出心裁,别具匠心,能引人入胜,能引起读者的思考,能与读者产生共鸣……这样的句子可以写,但通篇全是这种空洞无物、任何一首名诗都可以套用的形容词,是肯定得不了好分数的

这首诗的 联描写了 (景、人、事、物),创设了 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 (情感、理想、志趣)

分析鉴赏名句答题的内容为:

①名句的内容解释,为下文分析做准备。

②概括该句语言风格、炼字方面的特点或表达技巧。

③扣住重点词语分析,回答题干的问题。

④联系诗人,点出句中隐藏的情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分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是写诗人进入武侯祠所见之景,意思是:阶前的草一片碧绿,可它为谁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

景中寓情。面对着眼前的春意和春声,诗人看到的是“自”、“空”,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客观之景。从“自”和“空”我们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的气氛。诗人借古抒怀。武侯祠如此冷落凄凉,不能不为之叹惋。联系自身,抒发了自己为国家空有一腔热诚却壮志难酬的感情。

①分点概括艺术特点(语言风格、炼字技巧、表现手法)。

②点后例证。引用诗中的原句(词)说明其艺术特点。

③说明运用这些艺术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①注意诗歌种类及其情感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咏史诗、咏物诗、写景诗、送别诗等,在评价思想感情时要注意区别。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在高考的考查中,语言层面我们需要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总结结论: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总结结论: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激越高亢。清婉秀丽。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用语平易,含义隽永。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

①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专用术语:a.借景抒情(《山居秋瞑》王维)b.托物言志(《咏风》王勃)c.感物伤怀(《蝉》李商隐)d.情景交融e.以情驭景f.以景显情

②注意诗词体裁上古今关系:专用术语:a.借古伤今b.借古讽今(《越中览古》李白)c.今昔对比d.怀古伤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③特殊意象: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象征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要把这些特殊象征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④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

⑤蕴含理趣: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内容层面主要指从内容上把握鉴赏诗词,高考大纲要求同学能把握诗文的大体意思和艺术手法,这说明在题上并不会出一些艰涩难懂的作品。所以,在内容上我们还是要“会抓点”,“会术语”。

扩展层面主要指从整体对诗的把握,使自己的鉴赏提高一个层次的内容。

①意境及思想感情: ②抒情方式: ③修辞  ④多角度欣赏:有些诗词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方面渲染气氛,丰富诗文内容。

四.补充层面同学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注意“三注意”:

A 一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B 二要注意作者C三要注意注释 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五性)

情感性,一切景语皆情语;形象性,意象塑造、诗画结合;概括性,言简意赅、意在言外;跳跃性,时空跳跃、意象跳跃;音乐性, 压韵、平仄、节奏

诗歌评析内容:评情感(内容)评写法(艺术)评意象选用  《雨霖铃》:寒蝉、长亭、雨;评意境塑造    悲  喜评炼字用词    春风又绿江难岸   僧敲月下门;评典故作用    蚕丛鱼凫   五丁开山;评语言风格    简洁  含蓄   雄壮诗歌评析入手;从诗题入手;从用词入手;从意象入手;从修辞入手;从诗人生平入手;从时代背景入手

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篇4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示例1: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答题示例2:(高考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眼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答题示例1: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答题示例2:(20高考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① 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② 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

答题示例3:(年高考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补充:

1.线索: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3.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

答题示例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答题示例3:(2004年高考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缕妗K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1)明确五种表达方式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6、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7、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1、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答题示例:(2004年高考题)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第一问,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第二问,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像;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 (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篇5

“把”:

1.“把”字句中的主要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而且能够支配“把”的宾语。

例如:“把信寄了”,动词“寄”可以支配“把”的宾语“信”,因为可以说“寄信”。

“我们多么需要有更多的老师像高老师这样,把‘差班’的纪律整顿好,把‘慢班’的学习提高------”.“提高”不能支配“学习”,我们不能说“提高学习”。可以改为“把‘慢班’的学习成绩提高上来。或“把‘慢班’的学习搞好”。

2.“把”后面只能带名词性结构,而不能带主谓结构。

例如:“我把各单位没东西可捎向他讲了一遍,肖主任听了不大满意------”,“各单位没东西可捎”是一个主谓短语,用在这里不通顺,应在“没东西可捎”的后面加“的情况”,这样句子就通顺了。

3.“把”字句中的主要动词前面或后面总有一些别的成分,往往不能是一个单独动词。

例如:可以说“把门关上”,“把门关好”,不能说“把门关”。“对于这项工作,领导没有一抓到底,把问题解决”,这个句子,“解决”的前面或后面少了一些成分,不合乎“把”字句的要求,应在“解决”的前面或后面加“好”或“彻底”。

4.在把字句中,助动词(会、能、应该、可以------)或否定词(不、未、没有------)要放在“把”字前面,不能放在“把”字后面。

例如:只能说“应该把问题弄清楚”、“没把问题弄清楚”,不能说“把问题应该弄清楚”、“把问题没弄清楚”。

5.“把”字滥用,会使整个句子无主语。

例如:“把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对于革命人民来说,倒的确是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这个句子找不到主语,“言论和行动”因前面有介词“把”,便失去了做主语的资格,故应将“把”字去掉。

“对”和“对于”:

1.“对”和“对于”在很多地方用法相同。

一般地说,能用“对于”的地方也能用“对”,可是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都能用“对于”。

例如:“他对我说过”、“对人民负责”、这些句子中的的“对”是“向”或“对待”的意思,不能换成“对于”。

2.由“对”和“对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可以做状语,加“的”以后也可以做定语。

例如:“对国际形势进行分析”(状语),“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定语)。

3.用“对”和“对于”的时候,有一个谁“对”谁的问题。动作行为的主体要在“对”

的前面,客体要在“对”的`后面。

例如:“墨西哥是我们的友好国家,墨西哥的电影对我国观众并不陌生”,这个句子中主、客体的位置正好相反,应改为“我国观众对墨西哥的电影并不陌生”。

4.不要滥用对和对于。因为滥用,往往会造成应做主语的词做了介词“对”或“对于”的宾语,句子就缺了主语。

例如:“对于那些参与分裂活动的人,当然不能进领导班子里”,滥用“对于”,结果导致缺少主语,应去“对于”

“对于”和“关于”:

1、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及指出某种范围的,用“关于”;指出明确的对象的(更具体、更明确)的,用“关于”,两种都有的,可互用。

关于(对于)节约用煤的建议,大家都很赞成。

2、“对于……”作状语时,可用在主语前后,而“关于……”只能用在主语前。

对于中草药,我很感兴趣。=我对于中草药,很感兴趣。

3、“关于……”可以单独作文章的标题,“对于……”不能单独作文章的标题,只有与名词组成偏正短语时,才能作文章的标题。

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篇6

目标:

1.掌握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两种技能.

2.作文练习.

一.前言:

在高考作文写作中,审题立意是写好高考作文最为重要的一环,审题不准会导致全盘皆输.常有同学感叹自己的作文起伏无常,或迷茫于峰值的不可预知,或恐慌于波谷的不期而来.这就要求我们对考场作文要有理性的把握.可以说,对考场作文而言,如何准确地界定与把握命题者的正确意图和话题本身的意义指向,又如何在文章中准确地呈现出来,将大体决定全文的成败.

就新料料作文而言,切实落实“一二三四五”,即认识到审题立意的第一重要,学会两种技能,明确三个原则,拥有四种思维,掌握五种方法。

“三主要”包括主要对象,主要关系和主要意向。主要对象即材料或命题的核心对象(词素),主要关系即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意向即材料或命题的主要内容及情感指向。看下列材料:

《於陵子》中讲了这样一则故事:中州有一只蜗牛,想振奋起来干一番事业,却又时时责备自己软弱无能。想向东去攀登泰山,计算一下却要走三千多年;又想向南去涉长江和汉水,计算一下也要走三千年。再想一想自己的寿命,不过朝暮之间就要死去。于是不胜悲愤,枯死在蓬蒿杆上,而遭到蚂蚁的嘲笑。

此材料的主要对象是蜗牛(抓蚂蚁就不妥),主要关系是蜗牛与其梦想等,主要倾向是对蜗牛行为的质疑或否定。在此基础之上去立意就不会有任何偏离。

2.做“三追问”:

再看上则材料。分析时可围绕蜗牛的结局问“蜗牛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蜗牛最后郁郁而终”“为什么蜗牛没能实现其梦想”或“蜗牛怎样才能不会这样”等,最终可以准确地立意。如“从实际出发”“心在当下”“梦想要靠行动去实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凡事要量力而行”(认清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等等。以上角度,取其一即可

3.随堂练习:

狼与羊在长达千年的争斗之后,终于握手言和了。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事。为了显示诚意,双方交换了人质:羊交出了牧羊狗,而狼则交出狼崽。仪式进行得十分隆重,并且有公证人大象出席。转眼间,小狼已经长大,它们个个嗜血成性,咬死了许多羊羔,并叼着羊羔跑回了森林之中。而作为抵押物的牧羊狗因为相信了狼的花言巧语,在睡梦中遭到狼的袭击,被狼撕成碎片,变成了冤魂。

试运用“两种技能”确定最佳立意.

[导析]

运用“三追问”,可以自问:是什么?(羊和狼握手言和,羊最终落得被吃的下场)为什么?(羊认错了对象,被狼所谓诚意的假象所迷惑,错把敌人当朋友)怎么办?(不要轻信美丽的谎言,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要擦亮眼睛,不要被表象所蒙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平固然值得珍视,但对言而无信的人只能针锋相对,决不妥协)这里的“怎么办”,应是立意的最佳角度。

4.作文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梁实秋曾与鲁迅论战而使不少人对其存有偏见,但在湖北省新课改语文教材中,梁实秋的文章首次入选;《人民文学》出刊600期的新锐专号全都由“80后”作者组成,备受争议的郭敬明作品《小时代》被收入其中;历经,贾平凹的被禁小说《废都》经修改后再版中国文坛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多彩的暂新面貌。

如果把目光投向其他领域,你同样会发现很多类似现象。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三则材料的`主人公有着相似的遭遇,也有着相似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领会出题者的用意,是引导我们从这几则材料中找出共性,并围绕这一共性确定自己文章的立意.

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就是:这几位文坛上著名的人士的作品曾经不符合大多数人的看法或主流思想,现在为主流社会所接受,这一局面的产生使文坛呈现出多元多彩的新面貌.

找准了材料的聚焦点,再来确定文章的立意还需要挖掘材料呈现的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即由果溯因或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可以通过“三追问”确定立意,有以下三个角度:

(1)回答这一现象是什么或反映的是什么,如:世界的多元化,文化的繁荣多彩,社会的百花齐放等。

(2)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产生,如:思想观念的转变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宽容的民族心态造就了多彩的社会,开放带来多元和自信,社会对新事物或非主流的接受和包容等。

(3)回答怎么样才会呈现这种现象,如:抛弃偏见,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异己,宽容才能多元,碰撞交流中展现多彩世界,选择性接纳,辩证接受,不可全盘否定等.

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篇7

所谓表意不明,指的是因为词义不准,词性误用,指代不清,语有歧义等影响了表意的明确。

请看以下例句:

例1.棺材后面跟着三个妇女--死者的母亲和她的两个女儿。

解析:指代不明。句中“她”究竟指谁?“死者”还是“母亲”?如果指代“死者”,“她的”就应该去掉才好。

例2.参加这次活动的有我校师生将近四百多人。

解析:数目不确切。“将近”与“四百多人”矛盾。宜根据实际情况,删去“将近”或“多”。

例3.从六十岁到九十九岁的老太太被特许坐着车子参加游行。

解析:范围不确定。从字面上看,好像59岁以下和100岁以上的都没有坐车参加游行的权力。应改为“六十岁以上的”。

例4.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解析:歧义。大家“气愤”的是什么?是护林员揭发问题这件事还是护林员揭发出来的问题?如果在“揭发”后面加上一个“的”字,歧义就消除了。

所谓不合逻辑,指的是由于概念使用、分类、判断失误造成的语病。

请看下面例句:

例1.地主资产阶级竭力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修正主义观点。

解析:不符合客观事实。“劳心者治人”的观点是封建主义的,地主资产阶级也不可能去宣扬修正主义的观点。

例2.电影快开演了,观众们争先恐后地鱼贯入场。

解析:前后矛盾。“鱼贯”是一个接一个地,应该是很有次序的,与前面的“争先恐后”矛盾了。“争先恐后”就应该“蜂拥”而上。

例3.今天下午,我们班的任务是扫地、拔草、垫道和搞校园卫生。

解析:分类列举不当。扫地、拔草、垫道都是“搞校园卫生”的具体内容,不能用表并列关系的“和”来连接。

例4.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运行的。

解析:否定失当。整句话用了三重否定,造成语意的混乱。只有将后一个“不”删去,句子才通顺。

病句辨析与修改,所给的句子往往内容较多,句式较长,成分复杂,有相当的迷惑性。遇到这类句子,同学们常常只看局部,不看整体,造成判断错误。

例如:

我回头一瞄,柜台前伫立着一位肤色黧黑的中年农村妇女。

如果分开看,这句话前半句与后半句都没有什么毛病,但把它们放在一起,从整体考虑,问题就出来了。“伫立”是长时间地站,而“我”只是“回头一瞄”,只是一瞬间的事,怎么会知道那位妇女站立时间的长短呢?显然,把“伫立”改为“站”就不会有这样的毛病了。

再如:

尊敬老师的学生,会得到人们的好评。

这句话的前半句“尊敬老师的学生”是有歧义的,既可以理解为动宾结构“尊敬……学生”,也可以理解为偏正结构“……的学生”,不少同学看到这一点,就认为这个句子表意不明,是病句;但是,如果再看后半句,就会发现,有了后半句,前面的歧义消除了。因此,在解题时,不要抓住一点毛病不松手,要整体把握,要抓硬伤。

汉语表达,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平时的复习切不可陷入题海之中不能自拔,而应该善于从练习中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例如:

“伯乐相马”已为人熟知,其实马可以投伯乐,伯乐也可以识马,两方面的积极性都可以发挥出来。

“也”这个副词,虽然常用在并列复句中表并列关系,但是往往有强调的作用。“伯乐识马”是大家熟知的,而“马投伯乐”才是这句话要重点表达的内容。因些,如果了解了这一规律,见到类似的句子就容易辨认了。

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篇8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普撸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3、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本文来源://www.kzc818.com/k/1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