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抄网 >地图 >美文 >

三年级认识教学设计

三年级认识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08 作者:文章摘抄网

相关推荐

三年级认识教学设计精选。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三年级认识教学设计精选,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年级认识教学设计【篇1】

教学内容:

新课程人教版数学第五册教材3,4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方法: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课前准备:

刻度尺,1米长的绳子,CAI课件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活动引入

(一),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请同学们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厘米

(二),思考:要量课桌的长度,你觉得用哪个长度单位比较合适,为什么(用毫米太小了,用米又太大了,应该用厘米比较合适)

(三),估计一下课桌的长度.

(四),请学生量课桌长度,可用1厘米长的手势去估量,也可以用自己的学生尺去量,看谁量得既准确又快.

每个学生动脑筋,尝试用各种方法来测量.

在4人小组内交流各人的测量方法,评评优劣.

选几个小组来反馈信息.预设学生可能选择以下几种测量方法.

(1),用1厘米的长的手势去估量.

(2),用学生尺去测量,如尺子最大刻度为12厘米,然后将一个个12厘米相加.

(3),用学生尺10厘米10厘米地量,并相加,最后一次与不足10厘米的长度再想加.

(4),先请学生自评测量方法的优劣,再请他评,最后选出最优方案.

主动探索学习新知

(一),初识分米

通过反馈交流,引导学生想象:由于课桌比较长,用厘米做长度单位来量还是比较麻烦,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测量方法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板书课题)

(二),感知分米

1,猜测一下1分米有多长,你能在尺子的刻度中找出1分米吗(可从尺子0刻度一端开始找,也可以在尺子中段找.)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在自己的学生尺中找出1分米.(除了从0到10外,还鼓励找从1到11,从3到13)

3,将拇指和食指张开,量出1分米的长度,感知1分米的长度.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5,估一估,课桌大约宽几分米,再准确地量一量.(同桌合作)

6,是:刚才我们了解了分米与厘米的关系,那么你想知道1分米与1米的关系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解决的方法)

方法一:拿出已准备的1米长的绳子,两人合作,一个用尺子量,每量一分米,另一个同学就在纸条上做一个记号,观察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方法二:因为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因此1米=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

(三),运用分米

1,填空,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床长2[],也就是()[].

一支铅笔长2[]4[],也就是()厘米.

青蛙平均一次能跳35[],两次能跳()分米.

2,找朋友

一把米尺的长是1分米

一把米尺的长是10米

一把米尺的长是100厘米

3,在〇里填上或=

20厘米〇3分米1米〇99厘米

80厘米〇8分米1分米〇90毫米

丁丁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写得怎样.

20xx年10月31日(星期四)天气:小雨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请学生各抒己见,把认为不正确的地方改正过来.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思路清晰,练习由简入深,给学生思维一个层次的递进,对于1分米,学生的感知不强,所以也通过对比,及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有更深的认识.

毫米,分米的练习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能用毫米,分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建立起基本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方法: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课前准备:刻度尺,1米长的绳子,CAI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1毫米,1分米,你知道1毫米,1分米有多长吗(打手势.)观察你的周围,估计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2,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

(1)宝宝出生时长约48();

(2)一听王老吉的高约()分米;

(3)数学书的厚约是()毫米;

(4)我的腰围约是()厘米.

3,10厘米=()分米50毫米=()厘米

2分米7厘米=()厘米34毫米=()厘米()毫米

1分米6厘米=()厘米35毫米+45毫米=()厘米

4,连线.

1厘米5米

50分米4分米

40厘米2分米

200毫米100厘米

1米10毫米

生活园地

(1)我家的窗帘盒长2米2分米,窗户长2米,宽1米5分米.应该买一块长多少,宽多少的窗帘最合适呢

(2)中午,我买了一块长10厘米的火腿肉,每10毫米切一片,一共可以切几片

(3)图书馆有9本童话精选,每本厚4厘米.一个长4分米的书架能放得下吗如果要把书架放满,应该放几本书

活动乐园

(1)量一量你自己的脚,手,小臂的长度.(每人一张练习纸)

(2)收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较小物体,把它的外形先印在右边,先估计,在量出它的长度.(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一张练习纸.)

(3)教师节快到了,我亲手做了一张贺卡送给老师.(练习纸)

三,课堂小结.

千米的认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7,8页例4,5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公里),知道1千米=1000米.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米与千米的关系,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设计:

引入:

师: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同学们想一想,我们都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师:那么你能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吗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表示一下.老师说着,同桌互相看着做,注意不对的要改正过来.

师:我们知道比较精确的长度一般用毫米作单位,我们课桌的长和宽用厘米作单位,教室的长和宽用米作单位,那么我门乘的汽车所行的路程是用什么作单位呢(出示图片)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通过画面我们可以发现汽车所行的路程是用千米作单位的,(板书:千米)在计算比较长的路程的时候,通常是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做公里,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千米的认识.

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千米

①出示米尺,说说米尺量多少次才是1000米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单位写就是

1000米=1千米(在课件上板书)

回顾上课前和老师一起量100米的长度,说说1000米应该有几个这样的长你跑100米用了多少时间那跑1000米呢(你跑过1000米吗引出下文)

②出示学校运动场跑道示意图(多媒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想像,1圈通常是250米,跑4圈大约就是1000米.

说说你昨天体育课跑四圈的感受.(知道四圈是多少米吗跑完1000米你大约需要几分钟)

千米有时也叫公里.可以用Km表示.

③分小组讨论

联系实际说一说另外相距大约1000米的两个地方.

出示学校附近的地图,研究其中可以获得的信息和知识.

哪些长度计量时应该用千米作单位生活中你看到哪些地方是用了千米这个单位的举例子说明,说得越多越好.(课件出示:公路边的里程标志,指路标志,限速标志,摩托车和汽车的速度表等)

学习千米和米的单位之间的换算: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板书千米,米关系:1千米=1000米)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例1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

2千米=()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练习后说说想法.

(3)教学例2

尝试练习

4000米=()千米

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

再练习

10000米=()千米

尝试练习: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4)试一试:

6千米720米=()米

5830米=()千米()米

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

千米的认识(练习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①熟练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通过练习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②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行整理和归纳,使学生认识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

教学设计

巩固千米的认识

师:运动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1000米要跑几圈

由学生分析讲解为什么是2圈半.

1000米=1千米

2,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师: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3,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拔河绳长12()

小冬肩宽3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一本数学书厚8()

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

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

学校到温州动物园相距8()

4,小结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师:相邻长度单位间的关系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小结:基本的关系式有四个,分别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推算出那些的关系式:(不要求都写出来)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巩固练习.书p9第3题.

7000米+8000米=()千米

3千米1000米=()米

像这样每人编3道让小组的同学做一做,再汇报.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新课程人教版数学第五册教材第11,12页(例6,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会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重点:建立吨的概念.

难点:对1吨的体验.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认识较大的重量单位,学生实际生活对吨的接触较少,且吨难以直接体验,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吨.(板书:吨)

你对吨了解多少

引导得出:质量单位,吨表示比较重的物体,吨与千克的关系(如学生说到字母t,同时引出kg和g)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吨

二,体验新知

1,认识吨

师:前几天老师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里面出现了吨.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展示图片新闻:一辆载了10余吨碎石的汽车行驶上一座承重力只有3吨的桥上,造成桥坍塌.

(学生说桥坍塌的原因,理解吨可以表示物体的质量,也可以表示承重力.板书:10吨碎石重量3吨承重力)

课件展示,观察图片:

蓝鲸7吨

沙子40吨

吊车16吨(理解起重量)

轮船45吨(理解载重量)

小桥5t交通标志(禁止超过5吨的车辆通行)理解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如前面学生谈对吨的了解时没说到字母t,这时要继续说kg和g

塔式起重机,验收表格学生找到最大起重量:6000kg(6000千克即是6吨)

小结:现在对吨这个新朋友熟悉些了吗说说看,你现在对吨有什么认识.

2,感受1吨

(1)用大米感受1吨.

每个小组一袋大米(5千克)

每人提一下,感受重量.

请几位同学多提几袋,并说说感受.

2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千克)

200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

师: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1吨大米有这样的几袋(生讲,课件演示)

(2)从学生体重感受1吨.

猜:多少个同学的体重是1吨左右

问学生体重,计算小组总体重(汇报,投影出示各小组总体重统计表).

小组合作:

分工:两人根据本小组总体重估计大约多少人的体重是1吨左右,另两人根据全班各小组体重估计大约多少人的体重是1吨左右

得出结论:大概多少个三年级同学的总体重是1吨左右.

猜:多少个大人的体重是1吨左右

告诉学生老师的体重,估计大约多少个老师的体重是1吨左右.

得出结论:大约多少个大人的体重是1吨左右.

师:课后你们还可以去了解1吨铁,1吨水等.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出示:3吨=()千克6000千克=()吨

让学生尝试练习,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指名汇报,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多种想法)

(2)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三第2题,独自练习,再集体反馈,并问:你是怎样想的

三,反馈练习

1,把合适的体重与对应的动物连起来.(课件出示)

2,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为什么(课件出示)

3,用两辆载重2吨的货车运这些机器,怎样装车能一次运走(课件出示)

四,课外拓展

回家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可以写成一篇数学小论文.

五,小结

谈谈上了这堂课后,你对吨的认识.

你还有什么疑问(回去以后继续研究)

六,教学反思:

重量单位比长度单位的感受,学生相对而言就要弱的多,对于这么大的单位,学生就更难感知它.本节课,先让学生观看有关用吨做单位的物体,引出了计量较大物体的重量应用吨做单位,中间部分稍做变动,用学生的体重一起来探讨出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闭眼想想一吨有多大,在建立起了概念的同时让学生自己举例出关于1吨的物体,加深了对吨的认识,举例的范围过于单一,这里自己应该给予恰当的引导.

三年级认识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76页的例1——例5。

二、教学目标:

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先一起认识2(1),在通过动手操作,创造认识更多的分数,从而掌握分数的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并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四、教具、学具准备:

,为每个小组准备不同形状的纸若干张,胶水,剪刀。

2、学生准备: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中秋节这一天,家家都要围在一起吃月饼。今年的八月十五这一天,强强一家也围在一起吃月饼,强强和弟弟看着香甜的月饼馋得直流口水,嚷嚷和吃月饼。可妈妈说:“吃月饼可以,我得先考考你们。”

“1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块?”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8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块?”

问:“你们看,老师这样分公平吗?为什么?”

接着问:“要分的大小一样,得怎么分?”(让学生知道平均分才公平)

师:“那我到底要分给他俩几块呀?”(生回答)

师由此引出课题,并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学习二分之一

强强拿着月饼可高兴了,他说(课件出示:把一块月饼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指名读这句话

问: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生答后进行辩论)

你们看看这句话,那个字词还很重要?

生观察后回答,是引导生注意“每份”、“它的”两个词,并把这两个词变成红色。

(三)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二分之一,其实这个大家族中还有许多新朋友等着我们去认识,相信聪明的你们一定能够运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创造出更多的分数,赶快行动起来吧。

2、生用不同形状地纸动手创造分数,并把它贴在黑板上,用分数表示出来。

3、师有选择的让生说说意义。

8(1)……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让生看书,了解各部分名称,是相应板书。

(四)、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1、选择能用4(1)表示的图。

2、为涂色部分写分数或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五)联系生活,谈分数生活中的运用。

生自由交流在生活中发现的分数

(六)升华总结

师:是,不仅这些图形和纸片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数学的存在,课下,同学们到生活中去发现更多的分数,下节课交流。

三年级认识教学设计【篇3】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学会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感知方向的相对性并培养方向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

教室在第几层?楼上是几年级?楼下是几年级?

如果现在咱们要开家长会,请家长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你怎样告诉家长自己的位置呢?

2、导入新授课。

1、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1)全体到操场,找一找太阳在哪里。

(4)指一指,西边在哪里。

(5)请同学们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

提问:你们面对的、背对的、左手的、右手的位置分别是什么方向?

(6)讲述前、后、左、右与东、南、西、北的联系。

2、指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

说说我们学校的校门朝什么方向。

站在操场中央,看一看,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

3、学习两组相对的方向。

(1)站在操场上,你能确定出你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吗?

(2)面向你家所在的方向站好。

(3)观察:家在东、西方向的同学,他们是如何站着的?(背对背而站)

(4)观察:家在南、北方向的同学,他们是如何站着的?(也是背对背而站)

(6)说一说,操场四个方向的建筑物,哪两个是相对的。

(7)说一说,你与谁家的方向是相对的。

1、把教材第3页例1补充完整。

(1)提问:小明是面向什么方向站立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2)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操场四周的建筑物各在什么方向。

(3)把结果填在教材上。

2、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第1题。

(1)说一说,教室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2)说一说,教室里的东、南、西、北各有些什么。

3、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第2题。

三年级认识教学设计【篇4】

在第三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和第三册学习的四个方向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

根据以上认识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根据所给出的路线图让学生说出经过的路线和方向;能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通过讨论得出认识简单路线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学好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根据教学目标,我制订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给出的路线图让学生说出经过的路线和方向;

难点:能准确地说出所经过的路线和站点。

三年级认识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知道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初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共享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介绍自己出生的年、月、日。请学生介绍出生年、月、日。(出示新中国成立的图片)讲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出示神舟六号飞船升空图片)讲述:20xx年10月12日,我国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

2.提问:记录我们每个人的生日、新中国的生日、值得纪念的重大事件的日子,都需要用到哪些时间单位?(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探索

1.回忆。

提问:关于年、月、日,你们已经知道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酌情板书。如:1年有12个月,每个月可能有31天、30天、28天、29天,1年有365天、366天等。

再问: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怎样的一段时间是一年、一个月、一天吗?(如果学生一时不会回答,教师可以举例启发:从去年春节到今年春节是一年)

设疑:我们已经知道一年有12个月,还知道有些月份的天数是不一样的。那么,关于年、月、日还有哪些有趣的知识呢?

2.探究一。

出示20xx年月历,提问:20xx年1月有几天?1月1日是星期几?

谈话:你能把自己的生日在年历上圈出来吗?先自己圈一圈,再和同桌交流。

活动:观察年历,把每个月的天数填入书上的表格中。

指名说各月的天数,教师在放大的表格中填写各月天数。填错的学生订正。

用以下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先提出第一问,再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酌情提出其他问题):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全月有31天的是哪几个月?全月有30天的呢?哪个月的天数比较特殊,有多少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一年有12个月30天:4月、6月、9月、11月

28天:2月

讲解: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在31天前板书:大月);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在30天前板书:小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3.探究二。

活动:把表格里的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

交流:观察涂色后的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发现:12个月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和2月;大月中前4个是连续的单数,后3个是连续的双数;7月和8月是连续的两个大月

为便于学生记忆,可以与生活联系:7、8两个月都是大月,正好是放暑假的时间。如果学生提不出这些发现,则启发学生去发现并把规律表达出来。

根据学生找到的规律,出示儿歌:要找大月你记住,7、8两月挨着数,7月以前找单数,8月以后找双数。让学生读一读。

提问: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很快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吗?

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两种记忆方法:

(1)启发学生想到:小月只有4个月,可以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来记。

(2)利用拳头记忆。如果学生中有人知道如何利用拳头来记忆的,可以请他们教其他的同学。如果学生不能主动提出用拳头记忆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看书上第18页的拳头图,自己研究如何用拳头来记忆,再请一个学生作示范,全体齐数。然后同桌合作,一人数,另一人检查。

4.游戏练习。

游戏一:起立坐下。游戏规则:男生代表大月,女生代表小月,教师任意报一个月份,是大月的男生起立,是小月的女生起立。(把2月留在最后报,并追问:为什么都不起立?)

游戏二:左手右手。先请生日在大月的同学举左手,再请生日在小月的同学举右手。最后请大家猜两次都没有举手的同学是几月份出生的。

5.探究三。

提问:我们常说一年有365天,那么,这一年有365天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学生独立计算20xx年全年的天数。然后同桌间交流自己的算法。

展示学生的算法和结果,并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意思。

估计学生这样计算:317=217(天),304=120(天),217+120=337(天),337+28=365(天)。

提问:能再算一算,全年有多少个星期,还多多少天吗?

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交流。

三、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再组织反馈。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一个要求,并组织反馈。再让学生合作完成第二个要求,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教师逐步出示以下表格。(每年的纪念日和日期)

四、总结

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三年级认识教学设计【篇6】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17页例题以及第18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知道20xx年全年有365天。

2.利用同伴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3.在从年历卡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接受政治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记忆大月、小月的月份。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黄色、蓝色彩笔各一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了解年月日是常用的时间单位。

这节课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教室里有钟,估计学生会去看钟,然后说出是几时几分)板书:*时*分,补充:平时说时间,一般不带秒。

那今天是几月几日呢?随学生回答并板书:*月*日,补充:为了说得更明白,我们还可以加上年,并板书成:*时*分*秒

*年*月*日

指出:年月日和时分秒一样,它们都是表示时间的单位名称。

想一想,都是表示时间的单位名称,那它们之间有不同的地方吗?

(时分秒是较小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是较大的时间单位。)

2、揭示课题: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3、学生讨论、交流:

可我知道大家对这知识并不陌生了。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教师巡视)

刚才我听到大家说得很多,老师希望你在交流的时候能适当地组织组织,把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说,行吗?全班交流。

(老师注意学生发言中的一些可利用部分,并适当板书。)

教师:刚才我们同学说得是不是都是正确的?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它们?

引导学生借助年历卡验证发言。

二、探究新知。

估计学生能说到的相关知识点:

1、一年有12个月。

(让学生很快地看一下年历,检查是不是12个月。再次确认一年有12个月)

2、有的月有31天,有的月有30天。

(查一下年历,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小月?把它们填在表格里。)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认识年、月、日

月份123456789101112

天数

指出: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二月呢?(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这大月、小月和二月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拿出彩笔,在表格里把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可能质疑:为什么二月份的天数最少?为什么7月、8月连续两个月都是大月?

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出罗马皇帝的故事。

传说在公元46年,古罗马皇帝凯撒在修改历法时,规定每年为十二个月,一、三、五、七、九、十一月为大月,每月31天;二、四、六、八、十、十二月为小月,每月30天。这样,大小各六个月,使人很容易就能记住。但是,照这样规定,一年就不是365天,而是366天了,因此得找出一个月减去一天。减哪个月合适呢?那个时候被判处死刑的犯人都在二月份处决,人们都希望二月能快点过去。于是,就从二月中减去一天。这样,二月只剩下29天了。后来,有一个叫奥古斯都的人做了罗马皇帝。他发现凯撒是七月份生的,七月是大月,而他自己是八月份生的,八月却是小月。他为了显示自己和凯撒有同样的尊严,就蛮横地把八月也定为大月,改为31天。还将下半年的十月和十二月都改为大月,九月和十一月改为小月。而八月份多出的一天也从不吉利的二月中减去。于是2月又少了1天,平年2月变成28天,闰年也只有29天了,并且沿用至今。

现在你能记住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了吗?

当然你们以前可能还学到过别的方法记,谁愿意来说一说?

3、一年有365天。

我们平时一般都说一年有365天,现在请大家根据每个月的天数,来算一算,20xx年是不是365天。

学生独立计算,并选择不同算法交流。

可能出现连加,可用来检查每个月依次的天数是否记对了。

也可能是317+304+28,可用来让学生知道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还有一个特殊的二月。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2题。

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对于你来说,这一年里还有哪几个比较重要的日子,把它们圈出来。告诉同桌,这个日子对你来说是什么意义。

(可再追问:所在的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为什么?)

2.介绍身份证号码:

(1)有这样一张身份证号码:320522198203191049,

读一读,你有什么感觉?(很长,记不住)

老师教你来认识一下:每个成年人都会有一张身份证,不管里走到哪里,它都会跟着你,而且这个号码是永远不会改的。从1999年10月1日开始,用新的身份证编排系统,它有18个数字组成。前面的320522是表示地区,我们太仓就用这6个数字表示;后面紧接着的8个数字,分别表示该人出生的年月日,这个人就是在1982年的3月19日出生的。104,这三位是顺序码,是一个双数,说明这人是个女的,如果是男的就该用单数,最后这个9是检验码,由电脑系统生成,有的人最后这位是字母X,其实它想表示的是数字10,但如果用数字10的话就变成了19位了,所以用X来表示,它在罗马数字里就表示10。

(2)看了这个介绍,你能想出等你成年后,你的身份证号码可能是怎样的吗?

写一写。

(3)警方在一次搜查中,查到这样几张身份证,你看有问题吗?

320522690230131320522700101104320522710931102320522721318102

3、拓展练习。

(1)小红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完整的两个月,你知道小红是哪两个月去外婆家的吗?

(2)小丽在奶奶家连续住了两个月,她可能在奶奶家住了多少天?

四、课堂总结。

了解年月日的形成:

让我们走进浩瀚的宇宙,看看年月日是怎么形成的。

多媒体课件演示:〖呈现地球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转,地球自转画面,最后定在地球自转画面上〗

师:地球在不停的转动,每自转一周,就形成一日。月亮绕着地球转,每转一周是一月。地球绕着太阳转,一周是一年。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了年月日(可视剩余时间,结合板书把不完善的地方加以完善)

刚才我们看课件演示的时候,知道是地球绕太阳转一圈就是一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365天,可实际上,科学家经过测定,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并不是正好365天,而是365日5时48分46秒,这样每年都会多出来的5时48分46秒该怎么解决呢?同学课后讨论一下,也可以查资料或是预习后面的书,看能否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三年级认识教学设计【篇7】

教学内容:

国标本小学数学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98-10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及表示的实际意义,能正确读、写表示几分之一的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联想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引导学生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一个,学生准备2张长方形纸和3张圆纸片和一只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师:秋高气爽,为了感受田野中的丰收景象,双休日丁丁和冬冬结伴去郊游,瞧,他们带了哪些食品?(学生看屏幕口述)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才公平?

结合学生的交流,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做"平均分"。

(相机板书:平均分)

师:如果把每种东西都平均分成2份,那么每人分得多少呢?

(1)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

学生口答算式,教师板书

(2)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3)用哪个数可以表示这个蛋糕的"一半"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顺势引出新知:谁知道像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吗?不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要认识分数。

二、动手实践,建构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的意义。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①我们把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一半"是其中的几份?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揭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②左边半个是这个蛋糕的,那右边半个呢?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学生集体回答:)

2、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①学生动手折长方形纸,并给它的涂上颜色。

②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③深究: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

3、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①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②小结: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

(二)类比迁移,认识几分之一

1、引发学生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2、操作: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那么多的分数,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折纸比赛,用你准备的长方形纸或圆纸片折出你想得到的一些分数。

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几分之一。

3、交流:你是怎样得到几分之一的?

4、深究:(选择折法不同,但用分数表示是相同的学生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问: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或表示?

学生交流后,引导概括: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师小结:像……这些都是分数。

(三)深入探究,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引导:从学生作品中随机选出同样大小圆的、。

2、拓展:比一比,想一想,一个圆的和它的,哪个大,哪个小?你是怎样看的?

学生交流想法后,再利用学生自己的作品,对照着比比,加以验证。

谁还用这个圆折出了与、不同的几分之一吗?

出示一个圆的、

师:你们能和、比一比吗?小组交流比的方法和结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流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几组比较的情况,请学生上台介绍比的方法和结果。)

同学们,你们能把这些分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把这些分数排一排后,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和我们平时比较数的大小有什么不同?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师小结:我们在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时候,分母越大表示平均分的分数越多,那么表示每一份的分数就越小。

(四)读写几分之一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的分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想写一写这些分数吗?

1、指导书写:教师示范写,学生书空,再独立写几个几分之一,读一读。

2、看图写数:引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看图写分数)。

(五)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分数各部分有着不同的名称,你们想知道吗?请大家到教科书P98上找一找,说一说。

1、学生自学教材,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生交流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具体含义,并自选几个分数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所表示的意义。

(六)估计、比较、沟通。

1、"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判断,再交流判断的情况。

师:为什么第1幅、第3幅、第4幅中的涂色部分不能用表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有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才能用来表示。

2、"想想做做"第3题的整张纸条全部涂色,

师:这一张纸条可以用数几来表示呢?那下面两张纸条上的涂色部分分别可以用哪个分数?

①学生交流估计结果及估计策略,教师利用媒体验证学生的猜测,并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②整体观察,初步渗透"几分之一"和"1"的联系。

师:看着上面的纸条,你们发现了什么?1里面有几个?你是怎么看的?

③想像拓展:如果继续往下平均分,还可能出现几分之一?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将会怎样?

三、实践应用,深化新知。

1、想想做做第6题。媒体出示教科书上的情景图。

提问:请大家估一估,《科学天地》《艺术园地》各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同桌学生交流估计方法和结果,在全班交流,借助媒体验证猜测。

2、媒体出示:法国国旗、五角星、太极图

这几幅图,让你想到了哪些分数?你是怎么看的?

3、组织学生观看电视上剪切的"多美滋奶粉"的广告。

提问:你从图上看到了哪些分数?最后一个小朋友分到了整个蛋糕的多少?

学生争论后,教师利用媒体演示,让学生自主发现一个蛋糕的实际是一个蛋糕的。

四、感受收获,体验成功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分数,谁能说说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小朋友们表现真棒,你还能用分数来说说生活中的事情吗?

三年级认识教学设计【篇8】

教材中在讲质量单位吨时,一开始也是通过一幅插图(汽车和火车车皮载重量)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说明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质量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吨的观念,并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Э恕?/p>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一具体感性的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推算40个同学的体重,来认识“吨”。由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学生还没学,所以教材分两步推算,先让学生推算10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千克(250千克),再推算40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多少(1吨)。通常一个班有40人左右,也就是全班同学的体重大约是1吨。通过推算,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练习十八第2题也是类似的练习。吨与千克的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换算推理过程相同。因此,教材未安排例题,而由学生自己试做。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了一些题目,如第69页第5题,以提高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能力。

三年级认识教学设计【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儿童生活里没有这样的经验,而且表达方式也不相同,读数的方法也不相同。尤其是分数既表示一个量,又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小学生较难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着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学法:课刚开始,教师就设疑:一半怎么写,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认识了二分之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各种方式认识、表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并与同伴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获得新的知识。

三、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设计思路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学生在学习分数之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而已。首先从生活中引入分数,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知道产生分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例如:表示半个西瓜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知道产生分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接着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学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先让学生认识分数1/2,又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中,使学生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3、为使学生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2的基础上,再认识“几分之几”,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操作办法来表示自己所喜欢的分数,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读写,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4、在练习、反思与评价、课外延伸中,主要是要让学生进一步清楚地认识到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前提下研究的一种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同时也揭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预设方案

1、故事导入,激发情趣

通过小猴子分西瓜的故事导入,先4个分成2份,每人几个?(可能不是平均分,不公平,引出平均分),再2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到1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怎么表示这“半个”?

当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时,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半,并作集体交流。交流是要让学生说清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这一阶段的教学,复习“平均分”,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对学生发出了挑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学习1/2

本文来源://www.kzc818.com/k/8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