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抄网 >地图 >教案 >

小班科学教案反思

小班科学教案反思

时间:2024-03-22 作者:文章摘抄网

相关推荐

小班科学教案反思通用。

无数篇文章中文章摘抄网认为“小班科学教案反思”最值得一看,如果您觉得此文章有用请不要忘记收藏。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老师在上课时要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教学。

小班科学教案反思(篇1)

《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与探究欲望”。小班幼儿在生活中开始不断接触大小不一的事物,但他们对于事物的大小关系尚未形成清晰的概念。科学活动《大的和小的》从幼儿身边的事物出发,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事物的大小关系,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思维习惯,同时易于引发幼儿对身边事物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所以我认为此活动适合在小班开展。为此,我进行了如下教学

一、活动目标:

1.能从三个同类物体中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

2.学说“这是大的,这是小的”。

3.愿意用简单的句子表述自己的操作。

二、活动重点:比较三个物体的大小。

活动难点:愿意用语言来表述。

三、活动准备:布口袋、幼儿画册(三)、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物品实物及图片

四、活动过程:

1.导入:.出示“神奇的口袋”,引发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口袋,谁想来摸一摸里面装着什么?

(幼儿摸出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茶杯)

点评:用“神奇的口袋”的形式导入,充满了神秘感,让幼儿感觉到好奇,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

2.区别大小,学说“这是大的,这是小的”。

(1)引导幼儿观察,区别大小。

师出示大茶杯和小茶杯,提问:看,它们是什么呀(茶杯)?它们一样吗?哪里不同? 师总结:(指着茶杯)“这是大茶杯,这是小茶杯”。

(2)幼儿学说“这是茶杯,这是小茶杯”。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要说完整哦。

请个别幼儿学说后,请幼儿一起说一说“这是茶杯,这是小茶杯”。

点评:教具的运用恰当与否也关系到一个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恰当的教具应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在本环节中,教具的选择很重要。应控制好物品的变量,选择形状颜色等特性相同或相似,大小不一的物品,避免给幼儿造成误导。

(3)在教室里找大小。(师事先要布置好一些大小不一的物品及图片)

师:小朋友们,还有一些大、小不一样的东西藏在我们的教室里了,我们来看一看谁能把它们找出来?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教室环境,并请幼儿介绍找到的物品,注意要说出“这是大的,这是小的”。要求要说完整。

点评:《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本环节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其所熟悉的教室环境,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大小关系的理解,贴近幼儿生活,使得幼儿既感兴趣又易于接受。在观察时,幼儿观察得很仔细。我们班幼儿找到了老师的大椅子和小朋友的小椅子;教室里大的日光灯和小的消毒灯以及老师墙饰中大的泡泡和小的泡泡等等。但表述时,幼儿易表达不完整,需要老师提醒后才用完整的语句表达。

3.区别同类型中3个大小不同的物体的大小,学说“这是最大的,这是最小的”。

(1)再次出示“神奇的口袋”,引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从布口袋里摸出了什么呀?(颜色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气球图片)读:1440次 大小:2KB(共2页)

(2)幼儿比较三个物体大小,并学习表述“这是最大的,这是最小的”

师: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大小不同)

谁能告诉我,哪个是最大的,哪个是最小的?

请幼儿指出最大和最小的气球并用语言表述“这是最大的,这是最小的”。

点评:本环节较之上一环节的难度有所增加,但幼儿操作起来依然比较简单。

4.幼儿练习,完成画册。

(1)分发《幼儿画册》,在老师指导下做相关练习。

(2)请幼儿用完整的句子表述练习的内容。

课后反思:

由于课前各方面的准备比较充分,本节课进行得很顺利。再加上本节课的各环节层层相扣,难度逐渐加深,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时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来拓展幼儿经验,使得幼儿的学习过程轻松而愉悦。

《纲要》中指出,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既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由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初次接触小班的幼儿,对于其认知水平的发展不具备直观的感受,因而在目标制定时对于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的掌握有所欠缺。再加上现在幼儿的视野相对开阔,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本次活动目标对于大部分幼儿来说偏向简单,挑战性较小。因此,对于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认为,在制定时可以再适当增加一些难度,以更好地适应幼儿的现有水平,促进幼儿的发展。

小班科学教案反思(篇2)

在本次集体活动《水果切切切》中,我们将带着孩子们通过“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剥一剥”“切一切”的方式,更深入的了解常见水果的内在特征;在户外活动中,在户外游戏中,我根据水果主题,设计了《运西瓜》的游戏活动,组织幼儿滚西瓜、运西瓜等活动,发展幼儿身体协调性的,同时也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运西瓜游戏的趣味性。

活动目标:

1、通过问一问、摸一摸、切一切探索生活中常见水果。

2、初步尝试使用简单的工具剥出水果种子。

3、知道在使用工具时注意安全。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重点难点

1、探索常见水果种子的特征。

2、尝试使用简单的工具剥出水果种子。

活动准备

学具准备:托盘6个、神秘布、抹布、水果(苹果、枇杷、橘子、樱桃、梨)、雪糕棒、塑料刀、石头、水果刀记录板

幼儿前期经验准备:幼儿认识并吃过相应水果。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猜水果

——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美味的水果,你们想知道都有什么吗?

——教师出示水果盘,请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说出水果的名字及颜色特征,激发幼儿兴趣。

——你们都吃过这些水果吗?那你们知道这些水果里面是什么样的吗?

——我们一起试一试吧!

2、教师介绍工具并做好安全提示:

——教师逐一出示孰料刀、雪糕棍、石头。引导幼儿初步探索它们的使用方法。

——教师做好规则及安全提示:

①水果是我们用来做实验的,小朋友们不要把它们放在嘴里!

②小手脏了可以,用旁边的抹布搽干净,注意不要弄在衣服上!

③使用工具来剥开水果、使用时注意安全!

④请将取出的小种子放在你旁边的盘子里!

⑤有问题可以举手告诉老师。

3、幼儿自主探索

——教师巡视,关注幼儿使用工具情况。提醒幼儿注意卫生 !

——引导幼儿相互观察不同水果的种子!

——幼儿在操作探索中发现苹果、橘子、殷桃、枇杷等水果的内部特点及小种子。

4、活动小结

——小朋友们你们都找到什么?它是什么颜色的?

——师:“这些就是水果宝宝的种子。

——现在水果种子,要去找它的水果妈妈了!

——请你把手中的种子,放在它水果妈妈下面的袋子里!

——等会我们吃完饭后就一起把它们放到外面的主题墙,也让爸爸妈妈看一看我们的找的水果种子宝宝吧!

5、活动延伸

——将水果种子放在培养皿里进行种植并观察!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贴近幼儿生活,就近发展区。在设计活动时将幼儿体验感、操作感放在首位!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只充当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把自主权归还于幼儿、鼓励他们大胆选择、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剥开水果。幼儿在整个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兴趣点也是非常的高,通过直接的操作,不仅提高其动手能力,更是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从而更进一步的探索和了解到水果的外部及内部特征!

小班科学教案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蚊子对人体的危害。

2、懂得消灭蚊子的重要性。

3、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图片:蚊子。

【活动过程】

1、猜谜导入课题。

谜语:有个东西嗡嗡嗡,只会往人身上叮,人人见了都恨它,大家都喊消灭它。

2、出示图片:蚊子。

请幼儿仔细观察蚊子的外形。

了解蚊子是一种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纤小飞虫。

3、讨论它们对人体的危害。

蚊子的唾液中有一种具有舒张血管和抗凝血作用的物质,被蚊子叮咬后,皮肤常出现起包和发痒症状。

几乎每个人都有被蚊子“咬”的不愉快事,事实上应该说被蚊子“刺”到了。

蚊子无法张口,所以不会在皮肤上咬一口,它其实是用针状的构造刺进人的皮肤,这些短针吸人血液的功用就像抽血用的针一样当蚊子吃饱喝足、飘然离去时,留下的就是一个痒痒的肿包。

4、说说苍蝇和蚊子都生活在哪?

(垃圾堆、厕所、脏水坑)

5、你们知道怎样才能消灭它们吗?

向幼儿介绍蚊香、苍蝇拍。

教学反思

本教学活动成功之处在于直观、通俗易懂,通过使用背景、挂图、图片等,幼儿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住了。幼儿互动的机会很多,课堂气氛活跃,过程由浅入深,随机应变,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老师跟着幼儿的思路走。一问一答的式教学,使幼儿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发展,圆满地达到了预期目标。如果图片人手一份的话,还可以进行更多的玩法,效果将更加圆满。

小班科学教案反思(篇4)

活动目标:

1.能用手捏、贴画等技法创作各种各样的鱼,表现鱼的动态特征。

2.体验制作小鱼带来的乐趣。

3.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4.培养幼儿耐心完成任务的习惯,享受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能用手捏、贴画等技法创作各种各样的鱼,表现鱼的动态特征。

表现鱼的动态特征。

活动准备:

陶泥、操作工具等。

活动过程:

一、回忆海底世界中的鱼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到过海底世界吗?里面的鱼成什么样子的呀?(大胆用语言表述自己看到的鱼的外部特征及它们在水中的动态特征)

二、制作可爱的鱼

1.你们也想来制作一条小鱼吗?

2.教师示范制作可爱的鱼

师:用手捏鱼的身体,然后翘翘的尾巴和张开的嘴巴。然后用另外的泥捏一捏,捏成一小片一小片的,贴在鱼身上,最后贴上眼睛。

3.你准备做一条什么鱼呢?

4.幼儿动手操作,制作小鱼

教师指导个别操作困难的幼儿。

三、参观“海底世界”

师:哇!我们海底世界里有这么多小鱼,你最喜欢哪一条呀?为什么呢?你觉得这条小鱼好看在哪里?

活动反思:

第一环节通过回忆海底世界的鱼让孩子说一说鱼的外部特征,唤起孩子的已有经验,激发了孩子制作的兴趣。在制作过程中胳个别孩子动作较慢,是否可以引导部分孩子合作完成小鱼的制作。

《“可爱的鱼”教案与反思》摘要:征,从而在制作小鱼的时候更容易上手。 活动目标: 1.能用手捏、贴画等技法创作各种各样的鱼,表现鱼的动态特征。 2.体验制作小鱼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点: 能用手捏、贴画等技法创作各种各样的鱼,表现鱼的动态特征...

小班科学教案反思(篇5)

《蛋宝宝站稳了小班科学教案反思》

引言:

在小班科学教学中,我们通常会选择一些简单有趣的实验和活动来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其中,“蛋宝宝站稳了”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教案,通过给蛋壳上涂油、用泥土固定等方法,让蛋能够站稳,引发幼儿对重心、支撑、平衡等科学概念的探索。在本文中,将对这个教案进行详细的反思,以期改进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

通过进行“蛋宝宝站稳了”教学活动,我们的教学目标是:

1. 引发幼儿的兴趣与好奇心,探索“为什么能让蛋站稳?”的科学问题;

2.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4. 了解重心、支撑、平衡等科学概念,初步理解物体保持平衡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 引入:通过展示一个蛋摇摇欲坠的图像,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疑问;

2. 导入:带领幼儿观察身边稳定的物体,并引导他们关注这些物体是如何保持平衡的;

3. 实验活动:将蛋放置在不同材料上(如油、泥土、纸张等),观察哪种材料可以让蛋站稳,并让幼儿自己动手实施;

4. 结果总结:通过幼儿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引导他们总结出蛋能够站稳的原因,并与他们之前的观察进行对比;

5. 拓展: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如果用其他材料或方式,能不能让蛋依然站稳?

三、教学反思:

1. 教学目标设计不够明确:在教学目标中,只涉及了对于重心、支撑、平衡等科学概念的初步认知,未涉及到幼儿自我探索的能力培养。下次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将目标设计得更加具体。

2. 实验材料选择需要改进:本次教案使用了油、泥土、纸张等材料,但由于幼儿对这些材料的性质了解有限,他们对于材料的选择可能是凭直观感觉。下次可以考虑引入一些直观的性质对比,如裸蛋、塑料蛋等,以激发幼儿更多探索的兴趣。

3. 结果总结环节需要更具针对性:在结果总结时,有些幼儿只是简单地回答“因为稳”,并未完全理解实验结果的科学原理。下次在总结环节中,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更深入地思考,如“油为什么能让蛋站稳?”、“泥土为什么会让蛋站稳?”等等。

结语:

通过这次针对“蛋宝宝站稳了”的小班科学教案的反思,我们认识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加明确教学目标,提供更具有挑战性的实验材料,并在结果总结环节中加强对幼儿思考的引导,以期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探索能力。

小班科学教案反思(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鹌鹑蛋、鸡蛋、鸭蛋、鹅蛋,比较它们的外部特点和内部特点。

2、能大胆想象并表达自己的认识和发现。

3、喜欢和蛋宝宝做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4、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教学准备】

1、熟的鹌鹑蛋、鸡蛋、鸭蛋、鹅蛋每组一份。

2、鸡、鹌鹑、鸭妈妈鹅妈妈的家。

3、神秘的口袋一只,湿毛巾人手一份。

4、生鸡蛋一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师出示神秘的口袋,引起幼儿注意。

1、师:“宝宝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只神秘的口袋,你们猜猜看,口袋里面有什么宝贝啊?”

2、幼儿回答后,教师让幼儿将手伸到神秘口袋里摸一摸,再说说是什么?

(二)让幼儿感知鹅蛋、鹌鹑蛋、鸡蛋、鸭蛋的外形特征。

出示PPT提问:原来是可爱的蛋宝宝,你认识它们吗?它们叫什么名字?比一比,蛋宝宝是一样的吗?它们是什么形状、它们的壳是什么颜色?它们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小结:原来它们不太一样,它们都是椭圆形,鹌鹑蛋是花的、鸡蛋有点红、鸭蛋是青色的、鹅蛋是白色的。最大的是鹅蛋,最小的是鹌鹑蛋。

(三)认识蛋宝宝的妈妈

师:“小朋友,那你们知道这些蛋宝宝的妈妈是谁吗?”现在请你把蛋宝宝送回妈妈的家里去吧。

(四)比较观察蛋的内部特征。

1、观察生鸡蛋的内部特征

师:想知道蛋宝宝里面有什么秘密吗?怎样才能打开蛋宝宝呢?

2、观察生鸡蛋的内部特征。

师:这个鸡蛋现在可以吃吗?

师:那你吃过熟的鸡蛋吗?熟鸡蛋的蛋清和蛋黄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3、观察比较生熟鸡蛋内部特征的不同。

师:这个蛋和刚才的蛋有什么不一样?

师:老师在你们的桌子上都准备了一份熟的蛋,每人选一个蛋,先在桌上磕一磕,然后再把外面的壳剥掉,请你看一看,尝一尝这些蛋。

(五)延伸活动:

师:小朋友们知道鹌鹑、了鸡、鸭、鹅会生蛋宝宝,那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会生蛋宝宝呢?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小班科学教案反思(篇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2、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大班科学游戏教案《人类的朋友(空气)》

活动准备:

1、棉花、香烟、瓶子。

2、自制多媒体电脑教学软件。

3、自摄的有关空气污染源的录象片。

活动过程:

一、了解空气遭受污染的情况。

1、我们每时每课都离不开空气,可是现在空气质量发生了变化,下面请小朋友们认真看录象,想一想这些事情对空气有没有影响。

2、放映自摄录象片,请幼儿观看。镜头一:满天飞扬的尘土;镜头二:汽车、摩托车排出的废气;镜头三:工厂烟囱飘出的黑烟;镜头四:焚烧垃圾时产生的浓烟;镜头五:烧香、放鞭炮时潦烧烟雾;镜头六:正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

3、讨论:刚才我们看到了很多污染空气的事,这些事对人类会有什么危害?

二、感知不洁空气对人体的危害。

1、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方法是先在瓶子里放一团雪白的棉花,然后把一支点燃的香烟放进瓶子。

2、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过程中,播放自制电脑教学软件《人体上半身内部器官****图》,重点突出呼吸道,显示空气在体内的循环现象及其过程。

3、讨论:刚才我们看到了空气在人体内的“流动”过程,请你们想一想如果人吸进了含有尼古丁的空气,会有什么影响?

4、向幼儿展示实验结果——瓶子及一部分棉花被熏黑了,请幼儿闻一闻瓶子里的气味,说说自己的感受。

5、在屏幕上显示人体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后,呼吸器官受损的情况。显示方法是设置一道黑色气流进入呼吸道,把整个呼吸道染成黑色。

6、小结:如果我们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就容易得感冒、气管炎、哮喘病,严重的还会导致肺癌,对我们人体危害很大。

三、学做“环保小卫士”

1、鼓励幼儿争当“环保小卫士”,制止那些污染空气的行为,让空气变得更洁净。

2、老师操作鼠标,在自制多媒体电脑教学软件上找污染空气的行为,如果选择正确,背景天空变成浅蓝色,并出现红色“★”图案;如果选择错误,则背景仍为灰色,并出现“╳”图案。

3、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减少空气污染,保护身体健康。(如:种植花草树木、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在生活区焚烧垃圾等)

活动延伸:留意观察日常生活中还存在哪些污染空气的事,并能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小班科学教案反思(篇8)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身体有力气,用力就可以使物体运动。

2.愿意探索力,能大胆探索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关系。

3.对有关力的现象感兴趣,体验发现的乐趣。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知道自己用力就可以让一些物体动起来。

2.物质准备:羊角球、刺猬球、飞盘、足球、拎的小桶、小车独轮车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看见你们很高兴,很想抱抱你们,选1~2个幼儿抱一抱。

提问:老师有没有抱起来?老师是怎么把她抱起来的?(用力)

老师身体的哪个地方用力了?(手用力了)

2.试一试:谁的力气大,激发活动的兴趣。

实践活动一、分组活动并讲解活动规则。

教师(出示玩具)宝宝们,(教案出自:快思)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好多玩具,你们想不想玩啊?请宝宝们上来玩一玩吧。

玩后提问:你玩的什么玩具?你是怎么把它玩起来的?你的身体哪个地方用力了?

二、再次探索力的大小。

实践活动二:体验自己用力大小与物体的关系。

师:老师这里,还有许多东西,刺猬球、小车、轮胎等。

请你们去试一试,让它们动起来,想一想,你的身体的什么地方在用劲?

(请个别幼儿选择一个活动进行探索)并加强个别辅导,

“你是怎么让轮胎动起来的?”(推的)“身体的什么地方用力的?”(膀子)“用了力就怎么样了?”(轮胎就滚动了)

1.引导幼儿认识对不同的物体要用身体不同部位的力。

师:踢球的时候什么地方在用力?(小脚在用力)

我们玩球的时候想把球踢远,脚踢的时候就要怎样?(用力踢)

如果想踢得近一点呢?(轻轻踢,少用点力)

师:拎小桶的时候身体的什么地方在用力?(手、胳膊、肩膀)

如果你想拎起重的东西,用的力气应该怎样?拎起轻的东西呢?(用力大,就能拎起重的东西,用力小,只能拎起轻的东西)

师:当你在推小车的时候,身体的什么地方要用力?(手和脚都要用力)

要想让小车跑得快,用力就应怎样?(用力就要大)跑得慢呢?(用力就小)

2.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我们用力就能使物体动起来。物体动的快、慢、远、近都和我们用力的大小有关系。

三、游戏活动:《大皮球》

幼儿两两做游戏,当唱到拍的轻的时候,扮大皮球的幼儿轻轻地跳起来,唱到拍的重的时候,幼儿跳高一点,游戏进行2—3遍。

教学反思:

教师要不断锤炼自身的刺激能力,如独具特色的肢体动作,极富渲染的表情神态,变化多端的语言声调等,这是实现教学方式刺激性的基础。因此优秀的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肢体、眼睛、嘴巴,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小班科学教案反思(篇9)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班科学教案《石头小路》及活动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动目标1、学习按石头的特征有规律的进行排序。2、乐意参与活动,体验玩石头的乐趣。3、发展幼儿的数数和分类、排序的能力。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教学重点、难点本次活动认知目标——数数、分类、排序能力的培养活动准备石头若干,每人一只小篮活动过程(一)引题回忆故事,引导幼儿一起去铺路(活动一开始通过老师简短的话,既帮助幼儿复习了有关故事的`角色,同时也揭示了本次活动的主题。运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和去帮兔姐弟来引起幼儿铺路的兴趣。为整个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二)捡石头1、观察石头1)看看这里有多少石头?2)这些石头是怎么样的?3)小结:原来石头是各种各样的。有大有小,有的粗糙,有的光滑。教学反思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进一步掌握、了解石头的特征,并突出了石头特征中的大和小,粗糙和光滑,为后面的根据石头的特征进行排序埋下了伏笔。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既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又使他们的语言得到了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不仅说出了石头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粗糙的,有光滑的,有大的,有小的,还有的幼儿说出了石头是冷冷的,摸上去象冰一样,这些都说明了幼儿比较细致的观察能力。如果在教学中老师能及时的抓住幼儿的这一回答引导幼儿再细致的进行观察、描述,那么更加体现了多种教育内容的整合。可见我们老师心中应该时时装有整合的目标。使整合真正落实、体现,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整合而整合。

小班科学教案反思(篇10)

活动目标:

1.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让幼儿了解幼儿园的环境和工作人员。

2.让幼儿知道参观时要排好队,有秩序不能随便讲话。

3.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6.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幼儿园的各个班级。

知识准备: 知道自己长大了,要上幼儿园了。

活动过程:

一、出示各类玩具导入。

1.出示玩具。 师:看!这是什么?大家认识吗?

师:那请小朋友把眼睛捂上,现在你能看见什么? 2. 引导幼儿了解眼睛能看东西。

师:请小朋友睁开眼睛,现在能看见东西?你是用什么看见这些东西的?

3. 小结:原来我们的眼睛能看见东西,没有眼睛就看不到东西。

二、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

1.引导用眼睛幼儿观察教室。

师:请小朋友用眼睛看看,自己看到教室里都有什么东西?

2.引导幼儿进一步仔细观察,

师:说一说自己还发现教室里比以前多了些什么?他们是什么样的?

3. 出示幼儿讲述的画面,并总结。

师:我们的桌子是长方形的,黄色的;电视机是长方形的,黑色的。

三、出示课件,保护眼睛 1.老师提问 师:小朋友,我们的小眼睛能看到这么多的东西,我们的小眼睛重要吗?那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眼睛,谁有什么保护眼睛的好办法?

2.出示画面,引导幼儿保护眼睛。

师:我们来看看图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保护眼睛的呢。

师: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我们要休息一下,不要用东西去指眼睛,眼睛进了东西不要用手擦,要清洗严重的要去医院救治。

四、带幼儿到户外活动场地和楼道中分别找一找、看一看。

1.幼儿在看完后,共同说一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

2.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摸一摸自己做看到的东西,猜一猜他们都有什么用处。

活动反思:

利用餐后散步的时间,带领幼儿参观科学发现室、图书室、游泳室、音体室、电脑室等,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幼儿园设施的了解。在“看看教室里有什么”的环节中,孩子们都积极举手发言,都踊跃想表达自己所看到的,所以我就请了许多幼儿来说说,但是发现幼儿的知识经验较有限,对颜色、形状、特征,不能清楚的说正确。在第四环节,我带来幼儿到走廊里找找还有什么,然后回到教室,先让幼儿和同伴交流,在请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看到了什么,促进了幼儿的讲述愿望。

小班科学教案反思(篇11)

泡泡,是小班科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具之一。它既可以用来展示分子运动、气体特性,也可以在儿童中激发出对于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堂关于泡泡的课程,通过让孩子们亲身参与,让他们在玩乐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首先,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材料:肥皂液、水杯、吸管、色彩液体。在课程开始前,我给每个孩子发放了一个透明的小水杯,让他们可以观察里面的变化。我提问:“大家知道泡泡是怎么形成的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妈妈在洗衣服时会用肥皂水泡出来的。”“对,肥皂和水能够形成泡泡,因为肥皂中含有一种叫做表面活性剂的物质,它能够使水形成泡泡。”我解释道。

接下来,我借给每个孩子一根吸管,并在水杯中加入了一点点肥皂液和色彩液体。我示范了一下如何用吸管吹泡泡,然后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试试。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有点不太熟练,泡泡很快就破裂了。但是他们并不灰心,而是迫不及待地再次蘸取肥皂液,再次用吸管吹泡泡。终于,他们成功了,几个漂亮的彩色泡泡飘在了空中。孩子们以为只是简单地玩了一下泡泡,却没想到这背后蕴含的科学道理。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泡泡的形成原理,我将水杯放在大屏幕下方,小心翼翼地用吸管将泡泡吹到屏幕上。孩子们纷纷站了起来,争相去观察这些泡泡,伸出手指接触,却发现泡泡在手指碰触时会破裂。这让孩子们好奇心更加旺盛,开始探索泡泡的更多奥秘。

我告诉孩子们,泡泡之所以能形成,是因为肥皂液中的表面活性剂能够使水分子形成有张力的薄膜,而在气泡形成的同时,空气迅速进入气泡中,使得气泡变大。孩子们围坐在地上,手上都拿着自己的泡泡,只见他们不停地吹气,使得泡泡变得越来越大。随着泡泡变大,孩子们的兴奋情绪也愈来愈高涨。

接着,我示范了一下用吸管戳破泡泡的方法,然后要求孩子们自己尝试。他们兴奋地拿起吸管,在泡泡表面轻轻戳了一下,泡泡竟然没有破裂。于是他们又加重了用力,这时泡泡最终破裂了,孩子们哈哈大笑,有些孩子还用手指碰了碰泡泡的碎片,发现碎片变成了水,这让他们更加惊奇。

课程即将结束时,我要求每个孩子用自己的话来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孩子们纷纷举手,其中一个孩子说:“通过玩泡泡,我知道了泡泡是怎么形成的,是肥皂和水一起形成的。”另一个说:“泡泡还可以变得很大,但是用吸管戳破它们的时候要轻轻地戳。”我对他们的回答表示肯定,并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这堂泡泡课,我发现孩子们在玩乐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他们从泡泡中不仅学到了科学原理,还培养了观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泡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教具,更是激发孩子们对于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的一扇大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地利用这些亲身体验的教具,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本文来源://www.kzc818.com/k/10670.html